不為任何政權背書,我編輯了香港第一本中史教科書——專訪人人書局田文忠 右派書局與南來文人,成就了香港中史教育的經典,這說的是1960年代人人書局出版的《中國歷史》,作者是史學家孫國棟,校訂者則是國學大師錢穆⋯⋯
評論|周保松:一些未曾說完的話 ──紀念江緒林先生逝世兩週年 自由主義的信念,足以支撐一個正義的制度和良善的人生嗎?在一個極度不義的社會,自由主義的理念能夠緩和乃至化解我們內心的巨大矛盾以及承受外在的巨大壓力嗎?這是困擾我和你以及許多同時代人的問題。
評論|大學學系如何被排名榨乾?香港高教「離地」之謎 筆者之一的黎恩灝在一星期前,到訪座落英國的QS辦公室與該公司主管人員會面。席間,代表QS的Ben Sowter不諱言,目前並無一個實質評核教學質素的指標。故客觀上,一所大學在這些排名榜位置孰高孰低,更多取決於研究成就。
評論|朱順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網絡世界謹言慎行的年輕人們 總結十次訪談,受訪的中學生習慣看別人的留言,卻不想其他人看見自己最真誠的想法;他們知道有很多發表意見的途徑,但為了避開衝突和被起底的風險,寧願不說,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來說。
評論|陳自富:從攜程到紅黃藍──加強監控,難以根治虐童 思維慣性使得人們在面臨虐童事件時,自然地想到將監控繼續到底,從法律上對託兒所、幼兒園都建立完備的監控攝像體系,從而試圖通過這種古老的規訓方式來防止老師和保育人員作惡。
守護受傷的孩子,香港這樣編織安全網 「對兒童的虐待,不會在發生一次的時候就獲得關注,而要過一段時間,到很嚴重的情況,兒童或周圍的人才忍無可忍去舉報。」而在最終悲劇到來之前,民間預防和監督的角色就很重要。
評論|「不要做北京的孩子」——為何保護孩子與分辨真相同樣難? 「《熔爐》如果不經《聚焦》,並令《聚焦》的結果得到制度性的結果,那不僅會讓更多《熔爐》隱藏,那往後人們很容易出於自保心理陷於對從業者的無盡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