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周保松:時代如此嚴寒,讓我們圍爐取暖、努力活出尊嚴 四載大學,當如何以思想之舟橫渡青春之河;一生在世,應何以揭開紅布而避平庸之惡。旁觀者或亦是施害者,風雨飄搖中,如何精神獨立以不至於迷失方向,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共同的問題。
評論|徐賁:專制國家的告密與舉報——從中國憲法學教材的「思想性錯誤」說起 如果大多數中國人都能明白民主國家為何有舉報但無告密,那麼他們也就能知道,只有法治才能消除告密和舉報的膽寒效應,也才能迎接一個免於恐懼的正常生活。
一個香港中史老師的困惑:誰才是歷史教育的主角? 令人失望的是當局現時着眼點在教科書中不利「大一統」政權的遣詞用字,又寧願把縮減課程得來的課時以展示中華文化光榮面的文化史充塞,疊床架屋地安插零碎的香港史,卻未能有效回應前線中史教育的困境。
評論|雨傘運動得與失:「傘後」香港青年更熱衷參與政治了嗎? 可以這樣說,高度參與雨傘運動的年輕人在傘運後因為各種原因,都比以前更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但其實他們並不指望政治參與可以對現時的政治制度產生實質影響,也對政治人物不抱很大信任或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