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
六四專訪
專訪王超華:我不是秋瑾,我是你們的一份子
自37歲開始流亡,三十年來,王超華不停歇地追問自己:要怎麼解釋整個運動你都在,最後卻沒有死在那兒?那一天之後,你是誰?她也不放棄地追問沉默了的人:當初我們上街的時候,不是同樣的嗎?你們承認這是政府對我的迫害,這不夠呀,你要承認我是你們其中的一員啊!
-
評論
卞中佩:六四是中國與台灣巨大的分界線
30年前的六四終結了冷戰,但30年的滄海桑田,世界可能又走往新冷戰的當下,仍然是中國巨大空白與黑洞的六四,是中國與自己、中國與台灣、中國與世界之間難以彌合的裂縫。
-
六四29週年
滕彪專訪:一個曾經的依法維權者,怎麼看今日中國?
四年前的六四晚會,滕彪不顧國保警告,現身香港維園演說。一句「退無可退」,說的是香港,也預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將流亡。
-
評論
許寶強:抗拒絕望,告別虛無──反思「不再紀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如何理解這些決定不紀念「六四」的大學生的情感投注?脱下功利理據的面紗,我們大概可以看到一張張困惑、疲憊的臉相。
-
六四29週年
維園晚會現場:世代變遷,他們為什麼來參加六四集會?
17歲、38歲、57歲...... 他們生於不同世代,對29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著不一樣的記憶,為什麼這一晚,他們都走到維園?
-
六四29週年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當年輕一代主動切割六四,教育資源又慢慢流失時,六四記憶的傳承會否逐漸式微?歷史老師作為歷史記憶傳遞的重要一環,他們如何向學生教述六四?
-
測驗
Quiz:回到1989年,你會如何報導六四?又會遇上怎樣的後果?
時間回到1989年,你是一名報社編輯。從29年前的4月22日開始,如果是你,你會在每個重要時間節點,做出什麼選擇?
-
六四29週年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29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和維園大台不同,這裏的聚會強調「自己幹」,參與者不是訴諸仇恨與哀慟,而是在反思中對主動性、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拓闊⋯⋯
-
六四29週年
六四密檔從何而來?他們是追檔案的人
有這樣的一批人,年中無休地跳進英國國家檔案館千萬頁的文件海裏,找尋像「四川天安門事件」這樣的歷史真相。
-
六四27週年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如果仔細分析受訪者的參與動機和身份認同,可以見到六四集會已經與「本土政治」難以分割。
-
六四27週年
第三種六四想像,掙脫香港困局
香港必須把天安門事件的意義,放到「香港-世界-中國」長時段的三邊政經轉型中理解,思索香港能在前途上採取的立場與戰鬥位置。
-
六四27週年
香港悼念六四:本土派青年不滿什麼?錯看什麼?
不論是為悼念六四而避忌本土議題,還是為徹底去中國化而捨棄悼念,都將「悼念六四」與「本土」二元對立。
-
六四27週年
李立峯:支聯會、本土派不了解的維園六四晚會
六四晚會代表的身份和價值是什麼?是本土派組織眼中的那些嗎?是支聯會的五大綱領?
-
一場「六四」悼念,四張不同的香港面孔
27年來頭一次,六四紀念分化為四大團體四個場地。在對「六四與我」的不同詮釋中,不同團體建構身份,也爭奪群眾。
-
紀念六四 蔡英文和馬英九這樣說
不要讓六四成為兩岸之間永久的難言之隱。
-
六四事件27週年
自由世界的中國留學生們,怎樣看六四?
27年前的今天,北京清晨一片血色,27年過去,我們距離「歷史無感」還有多遠?
-
六四27週年
黃宇軒:一幅藝術作品所說明的六四香港意義
有關六四之於香港,我總認為一幅藝術創作說明的,有時還勝過千言萬語……
-
在台灣紀念六四的人,是統派還是獨派?
在台灣,許多人倡議向中國說「不」,紀念六四,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吾爾開希。
-
風潮變了,「六四舞台」如何演下去?
「香港現在越來越亂,我們如何分辨真理?我們的良心在哪裏?」突然,一位同學起來大喊:「香港獨立,香港獨立!」
-
六四27週年
梁啟智:因為本土,介入中國
相對於「專注本土,漠視中國」,我反而認為應該「因為本土,介入中國」,理由和國族情懷無關,純粹是因為中國影響無從逃避。
-
六四27週年
陳永政:六四爭議反思──單一香港人認同不存在
這次爭議中,「應否悼念六四」其實已非問題核心。真正的問題是,在多元身份認同衝突下,香港應如何回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