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
互動頁面:工人、師生、母親、記者——9個人的廣場記憶
一切變得模糊之前,端傳媒走訪多地,以聲音和影像留住一片記憶的虛擬場所。
-
端傳媒電子書 | 六四三十年:走進記憶隧道,抵達三十年後的六四現場
20 餘篇文章,與您一同踏上記憶的隧道重返現場,在三十年後延續思考
-
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在香港、在台灣、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點光
六四33週年,亦是香港第3年沒法自由地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無論人在哪裏,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
-
抹去與傳承:33年後,香港的六四記憶之戰
「要抹去香港人的記憶,需要多久時間?」
-
16首六四歌:戴上耳機,這些隱秘或公開的燭光仍在
這些歌聲,不會輕易被強光淹沒,也不會因沒有擴音器而失去聲音。
-
上海大學生在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他們不約而同陷入生活的泥沼,想著怎麼賺錢、怎麼過得更好。只是,偶爾談起那段經歷,便「汗毛直豎」,像回到了那個年代。
-
六四33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它迫使每個人去檢審,香港人所想要的未來,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花了很大力氣,從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這個日子成為了我的執着,我的責任。
-
維園燭光或成絕唱:在香港,倫敦,華盛頓,他們為何堅持悼念六四?
當六四維園悼念被圍困堵截,海外的燭光反而預計更加熾熱,不少人今年首次參與六四集會。
-
六四悼念被畫「句號」,然後呢?五種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經點燃的蠟燭,都是一個雕塑。」「大型集會那種視覺化的呈現會因打壓暫時喪失,但打不散人們幾十年來的默契⋯⋯」
-
今年維園可有燭光?32週年,香港六四悼念者的哀歌
又一年六月,香港空間所剩無幾,燭光晚會的組織者被判入獄。支聯會眾人判刑之前,端傳媒跟訪,聊30年前的承諾和未明前路。
-
圖片故事
燭光長燃32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在一片燭海徹底消失之前,端傳媒搜集整理了歷年維園集會現場的珍貴相片。
-
影像:六四28周年,香港的燭光你看見了嗎?
面對本土質疑和中國強權,未來六四悼念活動將走向何方?6月4日的維園燭光,仍會年年燃燒嗎?
-
攝影評論
三本拍攝六四廣場的攝影書,也觸碰了今夏香港的命運?
直到香港的衝突升高,我才更為意識到手上這些書各自與香港皆存在著某些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對於香港的啟示意義。
-
六四·三十年
【重溫】六四三十專題合集:打撈記憶,重現光影,再思未來
這一堂用血寫成的歷史課,我們究竟學到了什麼?
-
六四專訪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同事打開房門朝外看,然後轉過頭,陳潤芝第一次見到有人嘴唇是紫色的,「外面一定是軍隊。好恐怖。」
-
林律希生前自述:《民主會戰勝歸來》、六四樂隊及病魔
「他寫的歌有詩歌的味道。你和他相處時,他就像一個小朋友,他的世界很簡單。」
-
把手指放在傷口上:吳仁華記錄六四的28年
28年如一日,他找到了開坦克的人, 他收集着受難者的資訊,因為他覺得六四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
六四專訪
從北京警察到六四抗暴者:他牽着兩歲女兒,目睹世界翻轉
「我就想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護學生,支持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聽他們的。他們不讓進我們就不進。大家要團結一致。」
-
在記憶消失之前,把歷史放進方舟:香港籌六四線上博物館
「經歷了反送中之後,會覺得一場社會運動是這麼豐富的。我會忍不住想,當年的北京...... 不可能只是那麼簡單,只是六四那天早晨的事情,前面發生了什麼?」
-
圖片故事
影像現場:維園燭光延續三十載,人民不會忘記
在《逃犯條例》修訂陰霾和不斷緊縮的政治環境之下,六四事件踏入三十週年,維園燭光依然。主辦方公布集會人數高達18萬,創下5年來新高。
-
不一樣的六四集會:燭光遍佈全港,人們為香港抗爭而歌
經歷反修例運動,六四集會有了新的意義和情感,有人認為出席六四晚會的意義「就是守護還可以紀念中共暴政的空間」;今晚各區集會,市民呼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等口號。
-
六四31年,紀念燭光熄滅時?專訪澳門民聯會區錦新、吳國昌
當疫情成為理由,澳門六四戶外紀念活動今年迎來全面禁制,區錦新和吳國昌確信明年仍能找到出口。香港呢?「香港情況遠遠比澳門惡劣得多,而且情況肯定越來越惡劣。」
-
劉銳紹:三十一年間,六四悼念怎樣影響了香港人?
我總覺得過去的三十一年,是磨煉和提升香港人政治道德、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的過程。日後困難雖多,但香港人還會繼續鍛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