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疫情
-
懷疑自己感染冠狀病毒的人
因病因不明,他們得不到系統治療和家庭的理解,復工困難,終日在恐懼與焦慮中。「那些醫生和專家知道我們的存在嗎?」
-
關於COVID-19疫苗,中港台最關心的六大問題
中國大陸產的疫苗可信麼?能為香港帶來群體免疫麼?台灣的疫苗將來自哪裏?中國的疫苗外交在港、台形成了怎樣的迴響?
-
端 x 華爾街日報
世衛專家組發現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首發時間可能比已知更早
據WHO調查人員稱,2019年底武漢首次發現病例之前的兩個月裡,中國中部地區約有90人因類似新冠肺炎的症狀而住院。
-
影像故事
圍封佐敦:疫情延燒,香港首次封區,鏡頭下的不安日常
圍封前居民連夜撤離,社會輿論質疑區內市民早已進行強制檢測,質疑封區成效。港府稱爭取48小時內完成檢疫。
-
武漢封城一週年
紀錄片裏的武漢封城《76天》,夾縫中定格的人性
一些細節讓萬里相隔的人們共情;一些細節又注定撞上經久的隔閡。
-
現場:安全與否?如何實驗?清不清真?中國疫苗在印尼
印尼政府一直對疫苗寄望過高,卻沒做好測試、追蹤和向公眾傳遞信息。這也讓人們懷疑疫苗的效果。
-
阿拉木圖筆記:退而不休的老領袖,天山腳下的瘟疫謠言
政治鬥爭、醫療崩潰、國家改革和假新聞,同時出現在了2020年的哈薩克斯坦。
-
割裂時代的留學生,再不敢說出任何表達「確定」的字眼
告別全球化,告別美國夢,告別曾經以為的人生軌跡
-
解析船員換班:不聽建言的港府,與填不完的防疫漏洞
六月初,政府接受船公司們的要求,放寬換班限制,但卻對其提出的強制檢疫建議置若罔聞;七月底,政府改口承認免檢人士為第三波疫情源頭。
-
五問香港疫情:醫療撐得住嗎?需要內地醫護嗎?港府決策是否脫離專家?
「我們暫時去不到災難性的階段,(如果到)那時候無論哪兒的救援隊來我們都歡迎,就像地震救援一樣,需要人手加設備一起帶來。」
-
疫苗快跑:大國技術、政治與資本的激烈角逐
疫苗開發的難點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立法和資源調配。疫情之下,疫苗研發、生產與分配中固有的不平等現象變得極為嚴重。
-
獨家調查:接了大單才委任新董事?核酸檢測公司華昇人事疑雲
僅成立一個多月的華昇,和另兩間公司共獲億計政府訂單。港府宣告前醫管局主席胡定旭為華昇董事兩天後,他才被該公司正式任命為董事。
-
疫情下的糧食危機
美國農民為何在疫情中丟棄蔬菜、傾倒牛奶?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美國農業產銷與食物體系的脆弱暴露在世人眼前。
-
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以健保制度為基礎的台灣「科技防疫」工作,除了成功守住抗疫防線、大受好評之外,也如其他民主法治國家一般,在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時,必須面對來自個人資料與隱私權保護領域的詰問。
-
專訪漩渦中的「小明」父親:我們已做了選擇,想要回台灣
疫情隔離政策之下,武漢包機爭議與滯留大陸的陸配子女返台問題,引爆了「小明」風波。我們專訪了「小明」本人與爸爸,回顧這段被卡在兩岸之間無法「回家」的旅程。而「小明」的家族故事,本身亦是一部近代兩岸戰爭史的縮影。
-
比爾蓋茨何以變成邪惡反派?在歐洲蔓延的疫苗陰謀論
許多人以為只要能研發出疫苗,疫情就能過去。但不少人並不這麼認為⋯⋯
-
疫情下的糧食危機
瘟疫中心的北京新發地:亞洲最大農產批發市場的意外休克
像是一個悖論,新發地佔地太大,自成體系,隨時面臨改造,但在「北京切除」中它安然無恙,甚至填補了消失的菜市場所留下的需求真空。
-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印尼土地衝突:在阻止民眾抗議的時候,疫情成了一項「便利」
疫情撲不滅印尼各地的土地衝突,但卻給做出反抗的普通人,設下了更艱難的路障。
-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匈牙利的冠狀病毒「全能法」:當疫情成為集權契機
在疫情威脅下,匈牙利通過了一項「全能」的「授權法案」,削減了反對黨的預算,把「一帶一路」的項目歸為機密,還暫停了歐盟的數據保護條例。
-
數說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我們的生活如何被改變?
比2008到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還要糟糕得多。
-
來自密西西比的求助:疫情時期的中美醫生互助
走出疫情的武漢醫生們開始研究其他國家的情況,他們發現,美國的許多地方對病毒所知不多,防護用品匱乏,和此前武漢的情況如出一轍。於是,他們決定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