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2021年5月31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小學生在上課時進行2019冠狀病毒快速測試。

【作者按】雖然在歐洲COVID-19的感染率一直持續居高不下,但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認爲,「我們正在進入該大流行病的新階段,因爲我們正從應急模式轉向對COVID-19更可持續管理的階段。」也就是說,COVID-19在歐洲正處於從大流行病(Pandemic)向地方性風土病(Endemic)過渡的階段。在大流行病的尾聲,重新檢討和反思我們所採取過的這些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將以德國爲例,從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和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兩個角度來審視防疫措施對兒童和青少年產生的影響。同時試圖探討,究竟什麼樣的道路才是應對這場大流行病更合適的方式,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一種最有效的科學思考方式?大多數國家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

克呂格(Detlev Krüger)教授被譽爲德國病毒學界的泰斗,曾在柏林夏特里醫院(Die 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病毒研究所擔任所長長達27年,他在接受西德廣播電臺(WDR)採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他認爲,孩子不是病毒,而是防止病毒傳播措施的受害者。

從COVID-19大流行病爆發伊始,德國實施了長達一年多的全社會性的嚴厲封鎖(lockdown)。在此期間,德國的幼托機構和中小學陸陸續續關閉了一年左右,是全歐洲關閉學校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

早在2021年初,前總理默克爾在面對質疑她延長學校關閉的這一決定時回應道,「我不能虐待孩子。」但是,她的這番言論剛一發表,「你才是在虐待孩子」立刻成爲了德語社交媒體上最熱門的話題標籤。我們必須從封鎖措施對孩子的成本效益比出發,才能判斷到底是物理學博士默克爾的擔憂更值得重視,還是網民們的憤怒更有道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