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續三天單日確診案例破千,14日更首次出現5歲以下兒童的重症個案,讓不少台灣家長開始感到緊張,疑惑是否應該讓孩子接種疫苗,或接種哪款疫苗。此前,台灣僅開放12-18歲青少年施打疫苗。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指,下週將會召開專家學者審查會議,決定是否緊急授權兒童使用疫苗,並指BNT、莫德納的兒童劑型疫苗資料,皆已送至食藥署審查。17日,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通過授權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劑量為成人的一半,完整接種為施打2劑、間隔28天。
據台灣教育部統計,從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5日,台灣學生的確診人數累計為2525人,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共850人;截至4月15日,全台已有18個縣市、365所學校全校或部分停止實體課程。
據Our World in data的統計,在全球疫苗的供給上,歐美多數國家已提供兒童施打疫苗,美國與澳洲建議5歲以上兒童完整接種兩劑疫苗,12歲以上應接種第三劑BNT疫苗;此外,澳洲和英國也建議6歲以上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台灣鄰近的國家如日本,則從3月開始建議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
討論兒童是否應該打疫苗時,通常有兩種疑問:為什麼不能打疫苗?如果重症比例這麼低,為什麼需要打疫苗?圍繞這些問題,端傳媒採訪多名醫生、並整理各國最新研究報告,試圖給出回答。
兒童感染Omicron會有哪些症狀?重症率有多高?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生沈君毅對端傳媒表示,兒童感染Omicron的反應與成人類似,不過,幼兒的免疫力較差,發燒機率較成人高。沈君毅指,台灣兒童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集中在上呼吸道的症狀,他醫治的兒童多數發燒不會超過三天。少部分變成重症的患者多屬於原本就有慢性疾病、免疫力疾病。
「感染Omicron就像感冒一樣,從外觀根本無法分辨,須進一步檢測。」兒科醫生林應然對端傳媒強調,無症狀者就更難以察覺感染,他舉出目前的統計,兒童感染後,無症狀與輕症大約是各半,重症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指出,儘管兒童染疫的症狀有時比大人輕微,但依然有些案例出現嚴重的肺部感染,並且需要住院治療,有時也可能併發其他發炎症狀。
由於Omicron病毒傳播快速,病毒量集中在上呼吸道,染症者若有症狀,多為上呼吸道的症狀。兒童感染Omicron最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咳嗽、喉嚨痛、頭痛等輕微症狀,嚴重則會出現持續發燒、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長庚醫院兒科醫生吳昌騰在其粉絲專頁指出,有些病童甚至會出現哮吼、熱性痙攣等症狀。
不過,與成人相較,兒童感染Omicron的重症機率較小。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副主任張龍對端傳媒表示,美國的數據顯示,兒童重症為百分之二,死亡率則是十萬分之二。而台灣目前的數據還不清楚,不過,就他的臨床經驗中,有過半數的確診兒童是無症狀者,剩下約一半是輕症,重症則非常少見,入住醫院治療的兒童患者大多有症狀,像是發燒,不過燒退了之後,活動力、精神都很好,只是CT值(Cycle Threshold、「循環數閥值」,值愈低代表病毒量愈高)還是偏低,因此仍須住院治療。
張龍指出,兒童的年齡差異有染疫風險的不同,5歲以下兒童比5歲以上的染疫風險還高,理論上,應優先讓高風險族群施打,不過,現有的疫苗測試在5歲以下的兒童還不完善。
兒童要不要打疫苗?台灣醫生這樣說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其團隊在YouTube頻道「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分享各國對於兒童疫苗的研究。總的來說,兒童在未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由於抗體濃度較低,在感染一次後,再度感染風險高;根據美國的統計發現,兒童施打BNT疫苗能降低31%染疫風險,在3月發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更指出,BNT疫苗能降低兒童染疫風險達三分之二。相對的,台大公衛學院講師范僑芯引用美國的數據指出,施打BNT疫苗後,有部分兒童出現小兒多系統炎症(MIS-C),其中以5-11歲者最為嚴重,佔了46.4%。
沈君毅認為,是否施打疫苗端看目前台灣的重症、死亡率以及施打對象將產生的副作用。他認為,台灣的政策是與病毒共存,感染人數又多,施打疫苗的族群應該擴及兒童。
「打疫苗不是吃了無敵星星,就不會染疫,重點是有效保護、減少重症與死亡的可能性。」張龍說,就算多數的兒童在自然感染、未施打疫苗情況下可以撐過Omicron,不過那些極少數的兒童就可能被犧牲,基於保護的立場,他認為應該讓兒童施打疫苗。
張龍指出四點應該施打疫苗的理由:對兒童的保護力較佳、降低感染的傳播、減少病毒突變的機率、讓大眾回歸正常生活。他強調,兩年的疫情劇烈影響兒童的生活、學習。在醫院內,父母為了照顧染疫兒童,往往也都跟著染疫被隔離。
亞東醫院的感染科醫生彭梓晏直言,兒童應不應該打疫苗,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兒童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他們的免疫系統還沒有成熟,和大人本來就不一樣,而學界做實驗時,一般還是以體外細胞實驗為主,並沒有很好的模型,去呈現成年人、幼年人的差異⋯⋯然而免疫反應的程度和路徑,又會影響某個疫苗的效力。是否因為打得不夠多,所以觀察不到副作用等安全性的問題,又或者小孩本來就不太會重症,這兩個命題,我們目前都還不是很確定答案。」
「比較理想的狀況,還是幼兒園不要出現感染,然後盡可能拖延時間,等更多的證據出現,但現在看起來應該拖不下去了。」彭梓晏指。
他認為,原則上只要是達到義務教育年齡、必須去學校的兒童,最好還是接種疫苗。不過成人接種疫苗之後,一般要兩週後才有保護力;至於兒童有沒有類似的「空窗期」、以及近期施打能否來得及應對疫情爆發,目前都仍是沒有解答的問題。
「如果學界、醫界無法提供專業上的指導,那政府就會往行政上比較方便的方向走。」彭梓晏如此總結。
打疫苗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整體來說,兒童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兒童染疫,並減少COVID-19的傳播、突變,並保護其他年齡層的社群,然而接種疫苗後帶來的副作用,如心肌炎、心包膜炎等,也同樣可能發生在兒童身上。
沈君毅說,男性及年輕族群在施打BNT疫苗後,較其他族群發生心肌炎的機率高一些。不過,他指出,機率還是很低,美國的實證研究指出,罹患心肌炎的機率大概是十萬分之四至七。
美國疾管署去年底發表的統計顯示,兒童施打BNT疫苗的不良事件中,97%為輕微事件,BNT疫苗容易導致的心肌炎,在800萬劑的接種中,僅出現11例疑似案件。
張龍亦強調,英美的研究指出,兒童施打疫苗的副作用比成人小,且感染肺炎也可能導致心肌炎發生,曾有研究比較染疫產生心肌炎以及打疫苗發生心肌炎副作用的機率,相比下,前者發生率高於後者。
「台灣可以通過兒童施打疫苗,尤其是有先天疾病以及與高齡者同住的幼兒應施打疫苗。」林應然強調,兒童施打疫苗需經過父母同意,因此,政府應將施打疫苗的優缺點清楚告訴大眾,讓父母來自行判斷。
沈君毅認為,接種前會由醫生進行評估,若非要說哪些族群要小心,就是接種後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下一劑就要仔細評估施打的必要性。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染疫兒童的情況如何?
根據香港醫界在第五波疫情初期的調查,絕大多數兒童患者的病情都屬輕微,且多數都在 7至10天內康復;至於嚴重的病例,症狀多為「抽搐超過三十分鐘、失去知覺」以及「嚴重呼吸困難」。
該調查亦指,截至2022年2月28日,17歲以下因染疫而入院的1939名的香港兒童及青少年中,共有2.52%的比例會因病情較重,而轉入小兒科加護病房(PICU)——其中,0至4歲的幼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便佔了所有加護病房案例數的67%。
港大和瑪嘉烈醫院的研究指出,年輕幼童重症比例較高的原因,可能和較晚獲准接種疫苗、而且3歲以下至今仍未開放接種有關,並指 Omicron 變異株在兒童身上造成的症狀,比其他變異株更加嚴重。
不過最新研究亦指,和其他年齡層相比,幼童染疫後的死亡率確實顯著較低。截至4月15日止,香港11歲以下兒童染疫死亡的比率,約為萬分之一;相較之下,60歲以上群體染疫後的死亡率,是11歲以下兒童的266倍。
關於上文提到香港兒童較晚獲准接種疫苗,具體情況是:香港在1月21日,也就是第五波疫情開始升溫的三週之後,才開放5至11歲兒童接種科興疫苗,而BNT疫苗則是在2月16日開放。相較之下,美國在2021年10月底,已授權5至11歲兒童接種輝瑞疫苗(亦即台灣的BNT),並在2022年2月傳出考慮授權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截止本文發稿仍未通過)。
由此來看,台灣與香港年初的經驗類似:兩者都是在疫情升溫之後,才開始考量緊急授權兒童接種疫苗,而這可能也反映了「兒童是否應接種疫苗」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高度的爭議性。據香港衛生署統計,截至4月14日,香港3-11歲的兒童已有63.6%至少接種過一劑疫苗,而接種兩劑的也有33.3%。
台灣父母對兒童接種疫苗的態度
在第一線的兒科醫生經常收到父母的詢問。張龍表示,年輕父母雖然擔心疫苗副作用,但仍較為積極有意願讓孩子施打疫苗,也會詢問他什麼時候才能施打。
一位家中分別有5歲、7歲兒童的台灣家長則向端傳媒表示,這波疫情剛升溫時,她也曾為孩子焦慮過,因此會在網上尋找醫生、專家的分析,也會參照旅居海外的台灣媽媽的粉絲專頁,想暸解其他孩子染疫後的經驗。
「我知道多數是輕症, 輕症以發燒為主,也知道會燒幾天、燒幾度之後,心中有底就不焦慮了。」她也告訴自己的孩子,一旦染疫了會有什麼症狀,好讓孩子安心。
至於是否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她則仍在猶豫中,「我知道從(重症、死亡比例的)數據來看,孩子沒有施打的必要性⋯⋯但為了讓心理壓力減輕,也許最後還是會去施打,但我更想讓孩子打安全性更高的重組蛋白疫苗,但現階段沒有這選擇。」
台灣目前較有希望開放兒童使用的疫苗BNT與莫德納(Moderna),皆屬mRNA疫苗。這類疫苗在施打之後,會將可以製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送進體內、持續製造棘狀蛋白,藉此讓免疫系統學習攻擊、記憶病毒蛋白,從而取得對Covid-19的免疫力。
日前網路上曾有影片流傳,指mRNA疫苗發明者聲稱,兒童接種該類疫苗的「風險大於效益」,甚至指「棘狀蛋白會對兒童重要器官造成損害」,並「引發免疫系統的根本變化」。
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已經發文澄清,從目前的臨床數據來看,該流言的內容並不正確,而歐美事實查核組織皆以查證其為錯誤訊息。
居住在台灣的韓僑李田景則對端傳媒表示,韓國在今年3月開放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但韓國家長依然普遍對於讓孩子接種存有疑慮;擁有三個年齡介於4至10歲的孩子的她,自承「應該不會讓他們(孩子)打」。
林應然表示,他看到國外也有很多父母苦惱於是否讓孩子施打疫苗。這些父母擔心疫苗不夠安全,又覺得小孩確診Omicron多為輕症,是否要冒著疫苗的副作用風險來施打?關於這些疑問,他會清楚告知父母,小孩確診後,仍有重症的風險存在。
這些第一線醫生從去年開放12至18歲族群施打疫苗時,就不斷被父母詢問孩子是否應該施打疫苗。他們多數認為,台灣的專家學者與政府通過政策,也參酌其他國家施打情況,父母不需過度焦慮。
實習記者鄭又禎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對的,台大公衛學院講師范僑芯引用美國的數據指出,施打BNT疫苗後,有部分兒童出現小兒多系統炎症(MIS-C),其中以5-11歲者最為嚴重,佔了46.4%。
是指患有这个炎症的5-11岁儿童在所有患有此病儿童中占比46.4%吗?我有点不明白这个数据想表示证明什么。
@月見貓咪 香港這幾天在復活節假期 所以沒有早晚報
話說端現在平日沒有早報晚報了嗎?
美國、英國、澳洲、日本……等國也提供疫苗給兒童了。
台灣家長還有疑慮?
提供樓下參考: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bDA0cDFtcGg2MnUwODA1MGp0dWI4cmY/episode/Y2wxcGtvbDVzMDB4ajBoMmQ5ZGF4MDVtbQ?ep=14
台湾还在严格清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