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續三天單日確診案例破千,14日更首次出現5歲以下兒童的重症個案,讓不少台灣家長開始感到緊張,疑惑是否應該讓孩子接種疫苗,或接種哪款疫苗。此前,台灣僅開放12-18歲青少年施打疫苗。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指,下週將會召開專家學者審查會議,決定是否緊急授權兒童使用疫苗,並指BNT、莫德納的兒童劑型疫苗資料,皆已送至食藥署審查。17日,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通過授權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劑量為成人的一半,完整接種為施打2劑、間隔28天。
據台灣教育部統計,從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5日,台灣學生的確診人數累計為2525人,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共850人;截至4月15日,全台已有18個縣市、365所學校全校或部分停止實體課程。
據Our World in data的統計,在全球疫苗的供給上,歐美多數國家已提供兒童施打疫苗,美國與澳洲建議5歲以上兒童完整接種兩劑疫苗,12歲以上應接種第三劑BNT疫苗;此外,澳洲和英國也建議6歲以上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台灣鄰近的國家如日本,則從3月開始建議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
討論兒童是否應該打疫苗時,通常有兩種疑問:為什麼不能打疫苗?如果重症比例這麼低,為什麼需要打疫苗?圍繞這些問題,端傳媒採訪多名醫生、並整理各國最新研究報告,試圖給出回答。

兒童感染Omicron會有哪些症狀?重症率有多高?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生沈君毅對端傳媒表示,兒童感染Omicron的反應與成人類似,不過,幼兒的免疫力較差,發燒機率較成人高。沈君毅指,台灣兒童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集中在上呼吸道的症狀,他醫治的兒童多數發燒不會超過三天。少部分變成重症的患者多屬於原本就有慢性疾病、免疫力疾病。
「感染Omicron就像感冒一樣,從外觀根本無法分辨,須進一步檢測。」兒科醫生林應然對端傳媒強調,無症狀者就更難以察覺感染,他舉出目前的統計,兒童感染後,無症狀與輕症大約是各半,重症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指出,儘管兒童染疫的症狀有時比大人輕微,但依然有些案例出現嚴重的肺部感染,並且需要住院治療,有時也可能併發其他發炎症狀。
由於Omicron病毒傳播快速,病毒量集中在上呼吸道,染症者若有症狀,多為上呼吸道的症狀。兒童感染Omicron最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咳嗽、喉嚨痛、頭痛等輕微症狀,嚴重則會出現持續發燒、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長庚醫院兒科醫生吳昌騰在其粉絲專頁指出,有些病童甚至會出現哮吼、熱性痙攣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