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乡是故乡:从“中国回教徒”到“台湾穆斯林”异乡人

日久他乡是故乡:从“中国回教徒”到“台湾穆斯林”

从台北的盆地边缘出发,可以看见台湾一页层层叠叠的伊斯兰历史。

温哥华华人的流散变奏曲:走出唐人街,但走出族群飞地了吗?

唐人街的落寞和大温哥华其他地方的兴起,展现出的是大温哥华地区华人发展史中的更迭和断层

异乡人:一位中国远洋渔业观察员的太平洋“历险”

远洋渔船像是一个漂浮的牢笼。不论我、外籍渔工,还是中国船员,都只是“劳动工具”,留或走,都不由自己。

再访庄祖宜:“他们就是要攻击想做桥梁的人”

“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做世界公民?谈世界好大。或许唯一的办法是,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

种植场上的美国梦,两代移民的“淘麻热”

震惊全美的大麻案背后,华人族群内部的不同阶层,因怀抱向上流动的渴望,在一片未知的领域拧抱成团。

寻找章莹颖

残忍的罪行发生之后,搜寻以失败告终。而她想告诉人们,这个女孩曾经充满希望地活著。

乌兰巴托的日与夜,两个在蒙古的台湾人

为了工作和家人分隔两地,会不会觉得失落?“不会,我反而很高兴,因为有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你想有多少人在接近退休之后还能再开启这个如此精采的篇章?”

她在女子监狱教音乐,相遇锁住心的囚徒

“艺术家和囚徒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知道什么是自由。”

挪威宝宝说,爸爸喜欢替我换尿布

挪威的男人为什么自自然然就当上奶爸?因为他们是这样长大的,社会是那样跟他们说的。

威尼斯酷儿狮奖得主程力专访:被保守地养大,所以想冒险

为了拍《荷西的十九岁》,程力在举目无亲的危地马拉一住就是两年,他宁愿坚持自己是一个 outsider。

异乡人——周景泰:十二年,一个“北漂”香港人的梦想与哀愁

他操着京腔普通话,在胡同里经营餐厅,愿与妻女相伴到老,却未料亲眼看着十余年来搭建的梦想在北京逐渐凋零

异乡人——庄祖宜:跟着外交官丈夫去游牧,她用锅铲“炒熟” 异乡

搬到哪里,她都穿街走巷,大兴炉灶,款待亲朋,让买菜做饭充实她这摸爬滚打的颠簸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从宾客变成主角。

异乡人——方仁野:牛皮纸袋装的中餐外卖,曾为我挡住了门外的美国

从简单的白米饭到每周一次的中餐,从孤独的泡面到聚餐点外卖,再到逐步升级的年夜饭,终归是中国学生在海外重获故乡、重构故乡的过程。

异乡人——Serjio:加泰罗尼亚主厨的花莲餐桌小革命

Serjio的家乡巴塞隆纳因为独立运动充满著骚动与不安,台湾后山花莲却让他找到前所未有的安定感。

异乡人——阿婵:与叙利亚男孩共进三道菜,品尝爱恨交织的乡情

假如战争结束,他们回家,应该会像个陌生人,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已经变得太不一样。“人们害怕分歧,也害怕磨合。要各人重新互相接受对方是一件极困难的事。”

异乡人——吴媛媛:我在瑞典学习敏感教育

对于种族和性别,大家太过敏感,什么都不敢讲了吗?也许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惯性,是需要矫枉过正的。

异乡人:胡梓康──在台东造龙舟的香港人,沿著黑潮的方向朝北走

环境问题怎么能分国界?“因为垃圾是这样移动的,我们就跟着垃圾一起走。”

异乡人——Peter Goff:在北京开书店,我大概是个B级外国人

十余年来,“老书虫”是他勉力维持以观察中国的一个驿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存活下去就好。”

异乡人——阿婵:东欧这间移民餐厅,是一个流动的另类“联合国”

“融合”从不是他们眼中的核心问题,最重要的是让新移民“有工可做”。

异乡人:吴媛媛——用台湾的味蕾去咀嚼瑞典,验证兼爱平等的北欧神话

对瑞典来说,神话从来不是那只青鸟,而是试著去捕捉青鸟的动力和姿态。

异乡人:李佳佳——在曼哈顿最后一栋女子公寓,过男人免进、无烟无酒的生活

“规矩NO1:永远没有男人。记住,永远(never)!”“刚开始你会不习惯,但相信我,很快你会爱上的。好运!”

异乡人——张雍:“如果你有20小时都在镜子前看自己,就没有时间去看窗外的风景”

去东欧,是这位台湾纪实摄影师的人生“止损点”。在拍摄精神病院、马戏团、A片工业现场、吉普赛村落等非主流题材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摄影“只是两条灵魂在某个时间点相遇的证据罢了”。

异乡人——Icy:只是去智利义工旅行,却意外地在这里收获了一个家

如果多年后有人问起我,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从一个女孩慢慢变成一个女人?我得说:“住在智利的那一年吧。”

異鄉人——孟浪:詩人與世界互相拒絕,卻又互相拯救

从中国到美国,再从香港到台湾,诗人孟浪打从离开家乡故土前,就已经是名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