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图书写抗疫史,重塑国人疫情记忆端 × 华尔街日报

中国试图书写抗疫史,重塑国人疫情记忆

在宣布抗击疫情胜利两个月后,中国政府试图塑造人对疫情记忆,不公开相关数据,查禁不认同政府抗疫功绩的人。

通关、“复常”在即,你还记得香港人是如何熬过三年疫情吗?

中国爆疫,但两地通关在即,勾起香港人对于爆疫的恐惧。端传媒回顾过去三年,有关香港爆疫的种种。

囤购卫生纸:在信息过载但无人可信的世界,只有草纸在维持文明社会的幻觉

如果会被封锁或禁足一个月且无法去商店购物,你会需要多少厕纸呢?答:香港是7卷、台湾是6卷、大陆是4卷。

影业观察:从虎年贺岁档回看后疫情时代的中美电影市场

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仍未结束,2021年的中国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亏损,而美国影市则淘汰了许多成熟的中型制作。

端问答:大家对2022年有什么期待?

“希望自己喜欢的、关心的、还留在香港的人都能够平安。希望2022年结束时还可以有希望。”

“错误决策杀人,必须有人负责”:意大利疫情死者家属起诉政府求偿1亿欧元

悲剧最糟的结果是没有从悲剧中学到任何教训,“当太多人想要遗忘时,我们的战役才刚开始。”

葵涌邨被围封的日与夜 —— 快过年了,到底何时“放监”?

“自围封开始,他们都不知道睡醒之后会否被解雇。”

这些科技将在2022年改变你的生活

从电动车,到能够追踪健康状况的耳塞,从社交媒体之“恶”的解决方案,再到无人机送货,这是将在2022年改变生活的科技动向。

高琹雯:疫情警戒延续,外带外送是一门长期生意

台湾美食如何在疫情之下存活?除了外送平台,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西安因疫情封城已十余天,1300万居民面临买菜难、看病难

西安市因爆发疫情进入大范围封锁一周半后,当地很多居民开始通过网络表达他们对断粮和看病难的绝望。这让人想起武汉封城的情形。

更多国家报告Omicron病例,多国升级防控措施

一些国家实施了新旅行限制,尽管科学家称他们还不知道该毒株会有多严重。以色列采取的限制举措尤其严厉,已禁止所有外国人入境。

末日:致命瘟疫、核灾、战争与经济崩盘,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有时候,历史看起来就像是一连串要命的灾难,但有时候灾难也可以激发出创意的应对之道,就像成功总是令人不思进取。

280万人因疫情死去,我们却在“哀伤海啸”中感动麻木

像是站在沙滩上,看著悲痛的浪潮滚滚而来,见证著站在边上的人被卷走;明明身在局中,却又奇怪地感觉被移出局外。

Delta变种病毒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强?要怎么防?

科学家们说,新冠病毒德尔塔变种毒株的感染者携带的病毒水平要高得多,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的防疫方法了。

被困海上近四年:一名船员在遭遗弃货轮上的漫长磨难

MV Aman号货轮2017年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被扣。几年过去,大副仍在船上孤身一人。他的遭遇,是上千名被弃船员的缩影。

走过孤立、恐惧与爱情,医生、康复者和抗疫官员的一年

“有时候觉得,我死在疫情那个时刻也蛮好的,因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心更近。”

印度疫情反扑似野火燎原:住院自备氧气,遗体烧不过来

在政府放松限制措施和公众松懈后,印度疫情来袭速度是一年多来所未见的。新德里公立医院已经不堪重负,而私立医院更是一床难求。

在不确定的时代保护孩童,从属于他们的“正确游戏”开始

为了玩而去玩的游戏,漫无目的的游戏,打破你的秩序的游戏。

台湾疫时生活:当“非法移工”成为台湾家庭支柱,疫情之下怎么办?

台湾长期依赖五万多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非法”大军维持社会运作,一场疫情封锁了边境线后,许多家庭开始喘不过气来。

疫情中的失亲者:世界向前跑,他们留在了原地

刘璐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谈疫色变”,大家说“在中国就是这样”, 但“凭什么只能这样?”

“吾不与祭,如不祭”——疫下盂兰,如何慎终追远?

盂兰习俗从过去走到现代化的今天,规模日渐萎缩,今年更碰上疫症;有人选择停办,有人选择线上直播,有人认为年轻化非万能药,继续拥抱老传统,拒绝实体变虚拟。

解析船员换班:不听建言的港府,与填不完的防疫漏洞

六月初,政府接受船公司们的要求,放宽换班限制,但却对其提出的强制检疫建议置若罔闻;七月底,政府改口承认免检人士为第三波疫情源头。

厨房里的“反建制”,120岁米其林指南的世纪危机

忙著与新世代博弈,又遇到社交隔离……一个程序缺乏透明的评审机制,还能通吃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