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峰會時隔四年重開,俄烏戰爭巴以衝突致影響力參與度下降|Whatsnew
新「八項行動」反映出,中國在試圖改變「一帶一路」早期作為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項目和「戰略」的定義。
歐盟境內一帶一路工程之一的匈塞鐵路正面臨困難|Whatsnew
匈塞鐵路試圖為中國鐵路技術在歐盟內部打開市場,但當前的進度並不順利。
一帶一路旗艦項目雅萬高鐵開通,印尼借中國基建推發展主義|Whatsnew
從奠基算起,雅萬高鐵建設耗費將近8年。兩國原定於2019年前完成項目,但因進度緩慢而屢次推後。
所羅門群島總理訪問中國,為基建和連任而來|Whatsnew
這已經是所羅門總理索加瓦雷的第二次北京之行。就在年初,他「友台反中」的反對者被從地方議會驅逐出去。
G20新德里峰會,印度「改國名」與對抗一帶一路成為焦點|Whatsnew
美國和歐洲國家希望印度能在全球發展中國家——即「全球南方」的領導者位置的競爭中對中國形成制衡。
意大利外長結束訪華,擬以體面方式退出一帶一路|Whatsnew
十月即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十週年峰會,意大利以何種形式退出,關乎這一項目的聲望與中國領導人的面子。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轉身:當民粹領導人想變得務實,她應該做些什麼?
與拜登成為朋友,退出一帶一路?
受邀請報導中國,一名尼日利亞記者眼裏的「中國道路」和中非未來
「我找到的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聞和書都是白人男性寫的,幾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寫的東西。」
復旦大學的匈牙利建校風波:一所被當地民眾反對的「外國大學」
在布達佩斯,復旦大學的分校計畫代表著從中國貸款的風險、不透明操作的利益衝突、意識形態的對抗,以及切切實實住房供應的損失。
誰的雙贏、誰成囚徒?遇到「中國胃口」的塞內加爾花生
一粒花生仁背後的產業、市場、政府和國際政治槓桿——以及當中贏了和輸了的人。
中國對外投資項目,怎樣被環評「卡殼」?
理想情況下,環評可以在重大決策前識別、預測、評估及減緩開發活動的相關影響。
緬甸軍方和民盟的「攬炒」式危機,讓北京的謹慎路線陷入尷尬
當下的緬甸民眾抗爭,對北京來說是棘手的「深水區」,將謹慎穩妥的「悶聲」選擇變成了尷尬的燙手山芋。
中捷關係背後,一位總統和兩位「挑動時局」的商人
「在中國,跨國公司的生意成功與否取決於這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
海水、失業、債務、中國和印度,風暴中的馬爾代夫
群島最初是躲避瘟疫的世外桃源,然而很快,全球化讓這裏陷入了更深的危機。
專訪盧思騁:從「蟻象之爭」開始的中國環保NGO二十年
數十年來,中國日漸嚴峻的環境議題背後,一直有一群專攻環保的公益機構,帶著一代又一代的NGO從業者,如若「大衛迎戰歌利亞」般,遊戰在公眾意識、企業利益和政府關係之中。
《全球中國的幽靈》:在非洲的中國國家資本,有何特別之處?
李靜君的新研究顯示,中國國家資本既沒有更「殖民主義」,也沒有比體系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進步」。
多國請求債務減免,全球最大官方債權人中國要怎麼做?
中國債務減免「不太可能超過平均水平」,因為這不能壓制受援國以後的借款衝動,也無助中國在當地獲得更多話語權,更會令已不堪重負的財政承受更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