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意大利《晚郵報》12月6日報導,意大利政府已向中國發出通知,稱意大利將於2024年3月「一帶一路」協定到期後正式退出該協定。
意大利於2019年正式簽署了「一帶一路」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為G7國家中唯一加入該協定的國家。該協定原定於2024年3月到期。
《晚郵報》指現任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本欲以「自動失效」的方式退出該協定,以降低對意中關係造成的衝擊。不過中國政府在過去數週內表明如意方不反對,中方將視為雙方已同意自動續約,迫使意政府向中國發出正式通知。(延伸閱讀:《意大利入局「一帶一路」,歐洲地緣政治重新洗牌?》)
該報導還指,雙方均同意不會公開證實這份通知,梅洛尼政府還承諾將持續雙方戰略友好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2月7日被問到有關意大利是否退出一帶一路協定的問題時,僅回答「中方堅決反對抹黑破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反對陣營對抗、製造割裂。」
意大利欲退出一帶一路協定並非秘密。梅洛尼在擔任反對黨領袖時也一直反對「一帶一路」計劃。去年當選總理後,外界一直猜測意大利是否會選擇退出。7月,意大利國防部長圭多·克羅塞托(Guido Crosetto)公開表示加入一帶一路是「糟糕的決定」。他指意大利未能借此增長對中國出口,而中國對意大利出口卻大增。(延伸閱讀:《2022意大利右翼政府上台:民粹其實在落潮,選民期待穩固的承諾》)
9月5日,意大利外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結束了在北京為期三天的訪問。訪問期間,他會晤了中國外長王毅、商務部長王文濤等人,外界猜測當時他就向中國提及此事。《聯合早報》指,對北京而言,在這一計劃十週年、並在十月舉辦峰會的當口,意大利一旦退出「一帶一路」,將有着很糟糕的象徵意義,甚至可能產生外溢效應。因此北京方面願意用更多資源挽留意方。目前看來,意方選在一帶一路峰會結束之後低調退出,應是已考慮北京意願之後作出的權衡。
意大利政府對外表示,退出「一帶一路」的主要原因,是意大利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繼續擴大,沒有換來預期中的基建投資。但這一局面還有一個原因:原先親近中國的「五星運動黨」失去政治勢能。2021年意大利政壇震盪後上台的德拉吉(Mario Draghi)政府開始改變原先孔特(Giuseppe Conte)主政時和中俄走近的外交路線。
在那之後,中國在意大利的投資、併購等項目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更多審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在202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意大利政府不斷擴大對國家利益敏感技術和相關資產保護的「黃金權力」,尤其用該權力「對中資企業生產投資進行嚴格審查,甚至直接叫停部分項目」。
在一帶一路提出十週年之際,一帶一路在世界各地也遭遇了不少挫折。
除了先前有過報導的匈塞鐵路的困境,10月26日,正值中國-菲律賓的南海主權爭端問題愈演愈烈,菲律賓官員證實菲國不再與中國商談有關三項重大鐵路建設項目的貸款融資事項。
而歐盟國家總體上對一帶一路的態度也更為冷淡,10月17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上,歐洲國家領導人中只有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前往北京。其中歐盟國家領導人只有歐爾班一人。多數分析認為,歐盟國家的參與度低和中國無法與俄羅斯在地緣戰略上切割有關。(延伸閱讀:《復旦大學的匈牙利建校風波:一所被當地民眾反對的「外國大學」》)
就在意大利低調退出一帶一路之際,中歐領導人也舉行了四年來第一次在北京的實體峰會。上週,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到訪北京參加中歐峰會。
中方聲明表示,習近平在會晤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平台,為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建議把中國「一帶一路」和歐盟的「全球門戶」基建項目「對接」。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則在會後吹風會向媒體提及,中國在峰會上表達了對歐盟「去風險化」和其他限制貿易措施的關注,包括電動車補貼調查、5G技術准入門檻等等。
不過,歐方聲明未有提及一帶一路,反而指歐洲領導人借峰會指向習近平和李強提出:歐盟對中貿易赤字太高,雙方經濟關係要更平衡,期望中國有實質行動,改善歐企在中國的市場準入,並改善歐企和歐洲投資者的投資環境。
關於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可參考這篇:
離開是為了更靠近?義大利擬退出中國一帶一路後的新通關密語--「全面戰略伙伴」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hy-italy-withdraw-from-chinas-belt-and-road
最後一段的歐方聲明連結好像放錯了喔 依然是中方外交部的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