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終專題國際大陸深度

「一帶一路」十年:模糊的倡議,空泛的口號,從不缺席的民族主義

模糊與空泛是參與各方相互利用的潛規則,看起來宏偉佈局的「一帶一路」實則外強中乾,融資不斷收縮。

2018年11月15日,中國改革開放 40 週年的展覽上,參觀者正在觀看展品,上面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2018年11月15日,中國改革開放 40 週年的展覽上,參觀者正在觀看展品,上面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林安步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1-04

#債務#國際關係#地緣政治#中國外交#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一帶一路

搜索「一帶一路」項目,會跳出各類不同的關鍵詞,大到鐵路、港口、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小到智能手機、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甚至傳入東南亞的抖音神曲、中國網文,但凡有些中國元素,似乎都能被稱作與「一帶一路」有關。

中國官方稱,2013年至2023年,10年間,「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了42萬個工作崗位,令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看起來龐大的數據,卻缺乏來源和精確度,令研究者們無從下手。例如,中國官方不同口徑——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發布的「一帶一路」路線地圖不完全一致,後者比前者多了非洲的肯尼亞(Kenya)。又如,許多商業投資早在2013年前便已開始,但此後被打上「一帶一路」的標籤,最知名是列為經典成功案例的希臘,中遠集團在希臘的建设開始於2008年。

事實上,中國政府從未明確界定「一帶一路」的邊界,沒有單一預算機構和協調部門,未圈定所指代的具體項目和標準,更缺乏評估機制。直至2019年,中國國家發改委才成立「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2022年首次公開相關預算——部門預算,而非所有項目預算。甚至在「一帶一路網」中,也見不到單獨「一帶一路」項目的數據,取而代之的,是總體進出口額。

模糊是彼此利用的潛規則。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自中國出海的企業,希望藉以「一帶一路」的名號體現得到了中央支持,或表現忠於中國政府利益;另一邊,政府則默許了這種濫用,期待以此讓「一帶一路」看起來像是一個輻射遼闊的宏偉佈局。

2023年12月底,《習近平談「一帶一路」(2023年版)》出版。官媒稱,「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這個原看起來商業化的「倡議」,成為意識形態建構的一部分,而所謂「實踐」更模糊到難以具體評估。哈佛肯尼迪學院研究員 Eyck Freymann 在《一帶一路,中國力量遇見世界》(one Belt, one Road, Chinese power meets the world)一書中寫到:「基礎設施項⽬間的整合程度遠不如通常報道的那樣。事實上,對中國政府而言,『一帶一路』的實際足跡並不如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政治影響力重要。」

最初,中國媒體曾用「戰略」(strategy)描述「一帶一路」,後被要求改口為「倡議」,甚至強調對外的英文通訊務必使用「initiative」,而外界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中,則更多將其視為一個「品牌」(brand),是中資企業獲得貸款支持的名號,是中國政府建構國家形象的勳章,也是領導人形塑影響力的利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