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評論深度

緬甸軍方和民盟的「攬炒」式危機,讓北京的謹慎路線陷入尷尬

當下的緬甸民眾抗爭,對北京來說是棘手的「深水區」,將謹慎穩妥的「悶聲」選擇變成了尷尬的燙手山芋。

2021年2月12日緬甸仰光,示威者在農曆新年在中國大使館前舞獅。

2021年2月12日緬甸仰光,示威者在農曆新年在中國大使館前舞獅。攝:Hkun Lat/Getty Images

Kumkum Bhowmick

刊登於 2021-02-18

#2021緬甸軍變#一帶一路

自2月1日緬甸軍方突擊逮捕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和總統温敏等人,發動針對民盟的政變以來,至今已經過去近20天。在這過去的三個星期中,緬甸的局勢持續惡化。各大城市均有民眾走上街頭,發起不合作運動,抗議軍方政變。軍警則投入戒備,並在多地使用催淚彈、橡膠彈、水炮車試圖驅散民眾。甚至已經有數起向示威者實彈射擊的事件,導致了多人傷亡。考慮到1988年、2007年等多次群眾運動面前,緬甸軍方均對抗議者使用過致命武力,如今的局勢隨時可能進一步走向更糟糕的場面。

另一邊,雖然緬甸吸引了全球輿論的關注,但國際社會是否能阻止一場政治災難,也避免緬甸從原先逐漸開放、民主的道路上後退,也尚是一個未知數。聯合國安理會至今沒有形成正式決議(雖然發表了一份安理會主席新聞談話,稱譴責政變);美國總統拜登則已經宣布將制裁緬甸軍方領導人。地理上更為切近的東南亞國家則在表態上十分謹慎。

與緬甸軍方和民盟都有不錯關係的北京政府則陷入了困境——政變發生後,北京的反應相當謹慎或者說是保守,僅僅表示希望各方不要擴大沖突。而在緬甸民眾大規模抗議後,北京對軍方政變的態度成為許多緬甸民眾不滿的矛頭:緬甸軍方的許多裝備都從中國、印度、烏克蘭和俄羅斯等地進口,軍方與中國的商貿往來甚密。這讓很多人懷疑北京是否暗助政變。於是,中國大使館變成了示威者們衝擊的目標之一。互聯網上大量流傳着「中國派飛機送工程師來修防火牆」或是「街頭戒嚴的緬軍中有許多白皮膚,不像緬甸人,他們的袖標疑似解放軍款式」之類的流言。

儘管中國大使館隨後闢謠並升級了表態稱「現在的局面完全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而至於「白皮膚軍人是解放軍假扮」也大概率是網絡上的過度反應(畢竟,被網民拿來比對的袖標其實是解放軍的儀仗隊袖標)。但是,緬甸軍方的兇狠,民盟的不妥協,與當下的緬甸民眾抗爭,對北京來說進入了相當棘手的「深水區」,將謹慎穩妥的「悶聲」選擇變成了一個尷尬的燙手山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