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受邀請報導中國,一名尼日利亞記者眼裏的「中國道路」和中非未來

「我找到的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聞和書都是白人男性寫的,幾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寫的東西。」

上海浦東金融區的一間辦公室反射一個人的剪影。

上海浦東金融區的一間辦公室反射一個人的剪影。攝:Carlos Barria/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白睿(Tom Baxter)

刊登於 2022-09-24

#尼日利亞#異鄉人#一帶一路

「中國當然對非洲有益,但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這種關係。」

尼日利亞記者Solomon Elusoji的這番話,或許最能夠概括他對自己祖國和大陸在21世紀最重要、最被討論也最充滿分歧的雙邊關係的態度。但是,這並非他一貫以來對中國的看法,2018年,年僅23歲、當時還是尼日利亞日報社ThisDay實習記者的Elusoji,一天接到了編輯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編輯對說他:「我想讓你去中國。」

「那時我對於中國一無所知。我知道那是個共產政權,並且看起來像北韓,一個十分軍事化的國家。對我來說,那只是一個遙遠的地方,非洲人們去那購買廉價商品,再把它們賣回非洲。」

去中國的機會由中非新聞交流中心(China-Africa Press Center,CAPC)提供,這個中心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組織,後者由中國外交部主管。很明顯,這一走訪中國的項目是北京在非洲公共外交布局的一部分,Elusoji收到的具體解釋為:「旨在幫助(非洲記者)理解中國媒體、政治和社會」。它不只全款資助參與者在遙遠的中國進行報導——這是非洲記者很少能得到的機會——更讓他們能在北京有名的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報導機會包括參與重大會議和政治活動,例如全國兩會,還有巡遊採訪各地、參觀媒體機構和政府部門,以及大量的文化旅遊。

那時,年輕有志的Elusoji剛剛從尼日利亞中部的貝寧大學(University of Benin)畢業,正規劃著未來的職業生涯。他已經為去英國上學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那是尼日利亞人選擇出國深造的傳統目的地。手握兩份正式的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他還申請了英國政府資助的志奮領獎學金。

然而,來自中國的機會意味著意想不到的採訪機遇。

「當我開始了解中國時,我才猛然意識到,在某個地方有這樣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完全和我的世界不呼應的現實⋯⋯我處於發現的邊緣,非常渴望知道它是什麼。」Elusoji在他的書裏寫道。

在冒險和未知的感召之下,Elusoji選擇了中國。這段經歷被證明是濃墨重彩以及讓人成長的。他對中國的理解由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事實上,他對自己家鄉的看法同樣發生了改變。2019年回到尼日利亞之後,他將自己的經歷寫進了《與老大哥同行:一個記者的中國旅程》(Travelling with Big Brother: A Reporter's Junket Across China)一書。也正是這本書,構成了今年七月端傳媒與他對話的背景。

尼日利亞記者 Solomon Elusoji。
尼日利亞記者 Solomon Elusoji。圖:受訪者提供

走近中國

接受了在北京報導和學習的機會後,Elusoji做了任何初生牛犢的記者在一生一次的冒險之前都會做的事:他狼吞虎嚥地閱讀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資料。

「我找到的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聞和書都是白人男性寫的,幾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寫的東西。」

這很說明問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