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環境律師張兢兢:環境法和國際條約怎樣約束中國海外投資?
「不能僅僅說一帶一路是提供給全球的公共產品,用來發展的產品⋯⋯提供了產品,就有責任維護維持這個產品。保證它沒有負面影響,控制它的副作用。」
圖解:絲路碳跡──中國的海外煤電版圖
限煤是《巴黎協定》的重要組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是全球煤炭和煤電產業的關鍵持份方──不止在中國國內,也在中國以外。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中國的資本和建設力量,正在改變全球煤電布局: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裏有一個波黑的案例。
巨龍與陰影:五年之後的「一帶一路」
五年下來,「一帶一路」版圖愈發加大,也愈來愈難以定義。急劇的擴張究竟給中國和沿線國家帶來了什麼?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時代真的來臨了嗎?端傳媒製作了專題頁面,也將陸續自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東歐等地區發回深度報導。
舊友誼,新領袖:撤出坦桑尼亞的中國投資客
革命時代的友誼史仍在運轉,而許多中國人,則正準備離開這個試圖再次工業化的國家。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沒船的港、迫遷的人,以及「還沒發生」的自貿區
工業園區招商難、全新醫院未開幕、遊客付門票進機場航廈,卻為了參觀和自拍,而且遊客比旅客多。業界人士說,「為船隻加油的服務」是漢班托塔港未來的主要活動;官員說,一直在談論要打造自由貿易區,「但目前一切都還沒發生」。
楊路:斯里蘭卡的債務問題,是不是中國造成的?
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在斯里蘭卡的投資是「掠奪性貸款」,觀察過當地中資的作者怎麼理解這種現象?
令溪:意大利入局「一帶一路」,歐洲地緣政治重新洗牌?
意大利的執政聯盟恰似綁腿賽跑,「一帶一路」是協助雙方找到共同步調緩和關係,還是進一步催化矛盾致使最終跌倒,都仍是未知數。
一位匈牙利記者的「匈塞鐵路」行:為何歐爾班如此推崇「一帶一路」?
2400年都不能回本的鐵路升級,匈牙利承擔所有風險、中國獲得所有好處……一片質疑聲中,「一帶一路」在歐盟內部的第一個大型基建工程,依然難產。
一帶一路下的中亞巴別塔:再次刮除、複寫的文字地景
身為歐亞大陸之間通道、國際地緣政治的敏感區域,中亞人民的「語言課」似乎永無休止的一天。
一位巴基斯坦記者,描述當地人眼裏的中巴經濟走廊
港口租給中國43年,只分得一成收益?除了債務陷阱、污染隱患,項目的不透明更激發了一些人對經濟發展不平等的擔憂和憤怒。
馬來西亞東鐵:「中國製造」為何蓋了又停?
東鐵停工半年後,記者沿著這條備受矚目的鐵路工地走了一遭,行經3個重要節點:文冬、關丹、登嘉樓。我們和承包商、工人、政治人物、地方居民聊了聊:投資規模高達200億美元的東鐵項目,在歷經政黨角力、債務爭議後,命運將通往何方?
華爾街日報:中國曾提出救助1MDB以換取馬來西亞交易
據《華爾街日報》見到的之前未予披露的一系列會議紀要顯示,在2016年馬來西亞政府基金1MDB金額達數十億美元的貪腐醜聞不斷發酵時,中國高層領導人曾提出願意救助該基金。
印尼雅萬高鐵:水土不服的「中國速度」
風風火火建了幾十年後,中國的高鐵隊伍亟需全新的建設項目。「高鐵出口」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中國不惜「自掏腰包」出投資。「高鐵走出去的第一單」早在2015年就在印尼簽下,如今預訂的工期已過,那條「跑得飛快」的高鐵,還不見蹤跡。
中國的「一帶一路」,會是「歐洲最後獨裁者」盧卡申科的救命草嗎?
白俄羅斯民眾抗議威權政府針對失業人士的苛政執法,背後反映這個東歐國家滯於歐盟與俄國的角力之間的經濟困境,與政治改革之難。
天山腳下的哈薩克,吹起「一帶一路」東風
作為全中亞發展最好的國家,哈薩克仍處於嘗試尋找新的國家認同的階段。「一帶一路」戰略推行後,中國在當地影響力看似有所增強,這會讓哈薩克逐步棄俄轉向中國嗎?
一帶一路,一路向北的港人緊箍咒
梁振英看似是推動中港融合施政方針的第一人,但其實,這個施政概念早在回歸時經已存在,還在逐漸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