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戰爭
加沙戰爭的漫長陰影:以色列的戰略困境與戰後加沙的重建難題
以色列尋找安全夥伴的可行性渺茫,繼續單方面撤退不可接受的前景下,對加沙的重新佔領成為戰後最可能的情況。
緬北「反詐反政變」戰火燃至中國邊境,緬中關係是否生變?|Whatsnew
緬東北的變局,是緬甸各地戰爭烈度升級一部分。「反電詐」,也許更多是為了「師出有名」的宣傳。
評論|
鄰居開戰、同態復仇:殺戮之後,仇恨如何跨越代際
一旦情緒的力量被不良的政治勢力劫持,試圖講理的異議者便會遭到打壓放逐,進而摧毀和平。
巴黎來信:巴以問題正撕裂社會,減對烏戰關注,增恐襲風險|Whatsnew
比起滿街飄揚的以色列六芒星旗幟,「不應忘記烏克蘭」的標題顯得黯然失色。
圖解半年來俄烏戰況:反攻乏力,攻守再易勢|Whatsnew
夏季反攻未能取得預期成果,烏克蘭社會想必將經歷一段痛苦的調整時期。
評論|
《巴勒斯坦問題》:薩依德的思想遺產,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以巴衝突的本質?
巴勒斯坦人在歷史上存在麼?以色列的立國意識形態是什麼?一國方案的倡議有多大可行性?
王宏恩:台灣人「戰爭態度」攻防——「抵抗意志」成認知作戰主戰場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一直是台灣、中國、美國間互相角力、互相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自己的身體到戰爭的身體,我在三個月內參加了五場台灣民防訓練營
民防訓練,與其說是抗敵,不如說是為了抵抗自己對自己的姑息。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為什麼華人教徒總是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冷戰思維﹑右翼保守力量與宗教狂熱
「每個華人基督徒的心中都有一座錫安山。」
以哈戰爭蔓延網絡空間,伊朗、俄國和印度網軍亦有參戰|Whatsnew
戰爭新聞越來越像「戰爭迷霧」,事實核查的難度亦隨着戰爭強度日益增加。
1
...
10
11
12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