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巴勒斯坦研究博士)
2023年10月7日清晨,位於巴勒斯坦加沙(台譯:加薩)地區的哈馬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哈馬斯不僅向以色列投擲火箭彈,更首次派遣武裝人員闖入以色列南部,導致一千多名以色列人死亡,並虜走兩百多名以色列居民。面對哈馬斯的突襲,以色列政府迅速動員30萬部隊,在加沙各地進行持續的轟炸,導致許多巴勒斯坦民房倒塌及超過一萬名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
各界對此事件已有廣泛的報導及激烈的爭論。若不是長期關注「以巴衝突」的讀者,或許難以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事實上,已故的美籍巴勒斯坦學者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Said, 1935-2003)早已提出深刻的觀察,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事件衝突的本質。
薩依德在世時,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及比較文學系的教授。他不是象牙塔型的學者,反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致力改變大眾對國際局勢的認知。薩依德著作等身,台灣出版社已翻譯數十本薩依德的著作,其中以《東方主義》(Orientalism)最為著名。
《東方主義》的重要性已經有許多文章深入探討,在此不作贅述。本文主要介紹薩依德如何看待巴勒斯坦問題。薩依德出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教家庭,15歲時跟隨父親移民至美國。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學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完成碩士及博士學業。在1963年薩依德尚未取得博士之前,即已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英語及比較文學系任教,直至2003年過世。
薩依德原來專注於19世紀英文文學研究,但1967年的「六日戰爭」改變他的人生歷程,而投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業之中。1967年6月,以色列先發制人,突襲埃及、約旦及敘利亞,短短六天時間佔領耶路撒冷、西岸、加沙、西奈半島及戈蘭高地。六日戰爭提升了以色列的自信,同時打破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的神話。然而,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1967年六日戰爭標誌著另一個苦難的開始,耶路撒冷、西岸及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從此受到以色列的軍事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