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台灣人「戰爭態度」攻防——「抵抗意志」成認知作戰主戰場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一直是台灣、中國、美國間互相角力、互相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2022年5月22日,新北市,極光訓練的射擊場,學員們在氣槍訓練課内進行人質營救任務。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2021年由美國國會指示建立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給美國國會的年度報告中,台灣民眾對於台海戰爭的認識與態度,被視為最重要的研究問題之一。

此前,美國重要的軍事智庫 RAND 也在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他們整理二戰以後美國對外作戰的比較分析後,發現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程度對於美軍戰爭結果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will to fight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war)。今年,RAND 則將研究方向鎖定台灣,積極研究台灣民眾對於台海戰爭的看法

不過,僅僅在幾年之前,在一個閉門會議上,有名美國軍事學者當面告訴我:民調一點都不重要,武器火力贏過就夠了。想不到短短幾年之間,台灣民眾的戰爭態度成為當前華府最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

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為何重要?對於民主國家卻不幸面對外敵的台灣來說,在尚未開戰前的抵抗意志,會影響到政府的國防預算、長期國防策略、外交態度、反滲透以及徵兵來源,這些也都會反過來影響戰爭爆發的機率。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直接影響到兵源人數、士氣,也影響到後勤的厚度與國防韌性,尤其是在傷亡開始之後。此外,如前述報告提及,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更會影響到友軍介入的意願與成本。

2022年8月6日,花蓮,一架 F-16 戰隼戰鬥機在空軍基地降落。攝: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2022年8月6日,花蓮,一架 F-16 戰隼戰鬥機在空軍基地降落。攝: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台灣人戰爭態度近年成為顯學

第一,台灣民眾對於台灣軍隊的看法;第二,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評估;第三,台灣民眾對彼此之間的協力合作。這三大因素影響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

假如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如此重要,為何這幾年才忽然成為顯學?這背後有其推力跟拉力。

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之後的檢討(才會有前述報告)、中國近年在兩岸問題上毫不掩飾地躁進舉動、以及台灣這幾年逐漸增加跨國曝光與產業連結,都使得各國對於台海議題關心程度大增。另外,俄烏戰爭也是其一關鍵。實際上,世界各國對於烏克蘭的支持民意,跟對於台灣的支持民意是高度重疊的。

同時,俄烏戰爭對於台灣民眾的戰爭態度造成重大影響:過去在調查台灣民眾對於打仗的看法時,因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已無直接或間接經歷戰爭的經驗,台海也從未有過現代化戰爭的經歷,使得多數台灣民眾即使被問到對戰爭的看法,其回答也往往基於對戰爭的「未知想像」。

這樣的情況,在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雙方交戰的影片被大量上傳到社群網站後而有所變化:台灣人以肉眼直接觀看到現代化戰爭的打法,也開始得以認真計算台海戰爭以及台灣國防的成本效益。台灣民眾在俄烏戰爭以及近期以巴衝突的 Google 關鍵字搜尋量,都分別超越當時國內最重要的肺炎疫苗以及總統大選;甚至,假如去看點閱率最高的東森電視政論節目《關鍵時刻》YouTube 上不同片段的觀看次數,俄烏戰爭影片的觀看數也比台灣政爭還要多三到五倍。

也因此,近年當我們詢問台灣民眾是否支持國防時,台灣民眾的態度越來越不只是空話或隨口胡謅,更能在考量過成本效益後認真作答。那些願意支持國防的民眾,在透過問卷提醒可能會提高稅金、造成死傷、你家小孩也有可能要當兵的情況下,大部分的民眾並未改變其支持程度

也因為台灣民眾開始認真作答,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探究,是哪些因素影響到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戰爭支持」是每位受訪者經大腦計算成本效益後,最後回答支持與否,這當中自然有理性與感性的成分。但在各種因素之中,根據我與團隊這幾年累積的研究結果,有三大因素最為重要:第一,台灣民眾對於台灣軍隊的看法;第二,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評估;第三,台灣民眾對彼此之間的協力合作。而台灣、美國、以及中國也的確已在這三大因素中大為著墨,因而使上述三因素成為近年軍事策略與認知作戰的主戰場。

2023年1月11日,高雄,武裝部隊在一個軍事基地舉行為期兩天的例行演習。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1月11日,高雄,武裝部隊在一個軍事基地舉行為期兩天的例行演習。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因素一:台灣人對自己軍隊的看法

透過認知作戰疏離軍民關係,以及透過在地協力者滲透軍隊,便為前期降低攻台成本的一環。

首先,台灣民眾對於自己軍隊的看法至關重要,尤其在俄烏戰爭後美國戰術改變,台灣軍隊將是面臨中國武力犯台的最前線。我的團隊發現,台灣民眾覺得,在當兵時所受的訓練,是否對實際的戰場表現有所幫助,顯著影響到民眾的作戰意願。而民眾對於台灣軍隊的信任程度,也大大影響到民眾的抵抗意志,畢竟戰爭爆發後還是得加入或偕同軍隊作戰。

台灣民眾對於軍隊的態度,自然就成為美中台的競爭重點。就台灣來說,蔡英文總統這幾年大力提高軍隊福利,包括改建新宿舍與投入資源進行軍事武器研究。而美國也逐漸增加各種軍事援助與協同訓練;10年前光是考慮賣武器就會引起中國抗議,目前美台軍售不僅常態化更加上金援,中國則已逐漸失去有效的外交對應手段。

此外,蔡英文總統也透過臉書,平均每週至少發布一則與國軍有關的貼文,該貼文通常也比其他貼文獲得更多正面的社群互動。台灣軍隊也認真派人上節目為政策辯護、增加營區參觀、民間更積極辯論防具材質、考慮並推動打靶以及後勤訓練,而不再只是辯論黃埔退休俸跟「國防布」(編按:國防「部」諧音,2013年一名義務役士官在退伍前於軍中死亡,國防部在此案中三緘其詞,因而遭諷國防布,意指欲以布幕遮蔽一切真相)。這些都是強化台灣民眾對軍隊的信任、進以提高台灣民眾對戰爭支持的大方向。

當然,對於規劃以武力攻台的中國來說,透過認知作戰疏離軍民關係,以及透過在地協力者滲透軍隊,便為前期降低攻台成本的一環。

在國共內戰時,透過共碟滲透的策略早已人盡皆知。近來,我們則可以看到中國大 V 帳號與 YouTube 機器人頻道大力嘲笑台灣跟美國買廢鐵、自己做廢鐵。過去一年台灣出現超過50起有人透過 Line 假冒台灣軍人跟台灣各地餐廳下單後棄單的案件,其中包含大量簡體字與句式。這些不只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降低社會信任,更進而疏離台灣軍隊跟民眾之間的關係。

同時,中國也透過社群網站與台灣人頭接觸台灣現役軍人,並透過低利貸款、徵稿、邀約裸拍等方式,利誘現役軍人交出各基地機密情報。這兩年來破獲相似案件超過四起,其中包括讓軍人直接於紙上寫下投降承諾。這些策略不只直接威脅台灣國防安全,也間接透過打擊台灣民眾對軍隊的看法,來降低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

2022年5月23日,台北中正紀念堂。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5月23日,台北中正紀念堂。攝:陳焯煇/端傳媒

因素二:台美關係起伏影響台灣人抗敵意願

統一戰線不直接要求人們「親中」,但會試探性的讓台灣人逐漸反美、或走向「中美等距」的陷阱。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第二大因素,就是台美關係。

台灣自從1949年來受到美軍介入台海的保護,使得台灣本島與中國沒有重大軍事衝突與傷亡至今。我透過問卷實驗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假如台灣民眾被通知美國會來協助的話,防禦台灣抵抗中國入侵的意願就會大幅提高(而宣布台獨與否則沒有顯著影響),反之則會降低。

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美軍未直接派遣地面部隊前往烏克蘭戰場,使得台灣民眾覺得美國會來協防台灣的比例顯著下降。然而,之後隨著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來台、拜登接受電視專訪說會武力協防台灣,以及美軍以自由航行通過台海等因素,至2022年底地方選舉時,台灣民眾對美軍會來的信任程度已經回到俄烏戰爭前的水準。

事實上,台灣民眾對於美軍是否會來的不確定性,跟美國自以為傲的策略性模糊有關;美國確實與中華民國斷交,台灣民眾對美國的部分質疑並非沒有道理。但對中國而言,這便提供大作文章、以推動疑美論的機會。中國長期服膺統一戰線的做法,也就是聯絡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不斷找議題破口切入,將對方一小群、一小群的拉往己方,最後完成統戰任務

就兩岸統一議題來說,統一戰線會先標舉「反台獨」,找到一群同樣反台獨的人,再逐漸喊出要走向統一。就中美議題來說,統一戰線不直接要求人們「親中」,但會試探性的讓台灣人逐漸反美、或走向「中美等距」的陷阱;即使所謂的「中美等距」除了操弄名詞之外,毫無實質的外交政策內涵。

在實際執行上,我們可以看到位於中國的網軍大量透過假帳號在臉書推送蔡英文被美國看扁、佩洛西要帶著蔡英文坐飛機逃亡等假新聞,並將相關離間美台關係的文章大量推送到各個社群平台,引起臉書的重視、進而確認這些行為與中國官方的連結,開始大量刪除類似文章與防止類似行為的作為。

同時,台灣本土也出現平面媒體造謠台美合作製造生化武器、以及大量的「俄羅斯戰神一戰封神28分鐘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等不實消息。近來一些民調、乃至近期爆發的以巴戰爭,我們觀察到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信任程度是有略微下滑的,而此便間接影響到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

2023年4月5日,集集軍史公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4月5日,集集軍史公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因素三: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與彼此

台灣政府只要加強宣傳團結意識,讓台灣人感覺到其他人也有抵抗意志,那麼這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台灣民眾對於抵抗意志高低的第三大影響因素,即是台灣民眾如何看待自己與彼此。

國族建構的目標,是透過畫出一條線來區分自己人與外人,這對於「上戰場」至關重要。各種民調資料都顯示,自認自己是台灣人的人,比自認為是中國人、或者兩者都是的人來說,有顯著較高的抵抗意志;自認為是台灣人的人的抵抗意志,也比較不會受到上述軍隊素質、美軍介入、或者俄烏戰爭所影響。台灣這幾年推動的本土化教育改革,以及一些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政策,例如同婚、健保、防疫等,都使得台灣認同更為穩固。但同時,執政黨的部分政策失當,也直接連結到台灣認同在過去幾年中曾有幾度下滑的跡象

對中國而言,中國除了持續要求在中國的台灣藝人與品牌稱呼自己是中國人、轉貼中國國慶文案,也大力抨擊台灣的本土化教育、要求恢復中華文化教育,官方多年來更是大力推動「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以及推動愛國教育,以作為給台灣人的前車之鑑。此外,中國也透過大量的文化、宗教、讀經交流,以及抖音進行文化宣傳,以讓更多台灣人重新擁抱中國認同。這自然會間接影響到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

另方面,我的研究也顯示,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容易受到周遭人的言行影響:只要台灣人覺得身邊的人都不會上戰場,自己上戰場的意願就會大幅降低;但只要台灣人覺得周遭的人都會上戰場,自己也會大幅提高上戰場的意願,這種傾向更明顯出現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的雙重認同者身上。

對此,台灣政府只要加強宣傳團結意識,讓台灣人感覺到其他人也有抵抗意志,那麼這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但這對中國也同樣有效。只要中國透過分化、把台灣民眾分成小群體,並使彼此之間缺乏橫向連結,再逐步說服放棄抵抗,讓台灣人覺得其他人都放棄了,那麼,這最終也會成為自我實現預言的另個版本。

這些集體行動與資訊提供,在戰爭初期混沌不明時更為重要。2022年佩洛西來台時,曾有台灣地方超商看板直接被中國網軍駭入播送反美訊息。假如台海戰爭真的爆發,中國立刻使用全台的電子看板、連結到中國的監視錄影器與喇叭、全部的知名台灣抖音帳號,全面宣傳放棄抵抗、直接投降、甚至鼓動反對台灣政府與軍隊,這將使得台灣承受第一波攻擊的抵抗力大幅減弱。在此邏輯之下,台灣官方不在抖音上成立帳號非常合理,因為戰時極可能被挪用,同時也透過官方全面禁用的宣示,讓民眾知道戰時不應仰賴抖音作為資訊來源。

過去在許多台灣民眾戰爭態度的民調中,假如被問到「中國入侵台灣時是否願意作戰」,過半民眾給予正面回答;但假如不提供選項、只問台灣民眾「聽到戰爭爆發時會做什麼」,大多數台灣人第一時間反應是不知如何是好。此意味著多數台灣人是有抵抗意志的,但要將意志轉化為集體行動,則需要政府以及彼此提供確實的指引。台灣國防部這幾年開始出版相關手冊,也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提供民防訓練與教育,即為此方向的彌補。但能做的還有很多,破口也還有很多,例如跨國金流或跨國資訊操弄等。

整體而言,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在近年來受到世界關注,但很難得到一個確切數字告知到底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是高還是低——由於這也是台灣、中國、美國三者間相互角力、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透過上述三個影響因素,台灣軍隊、美國以及台灣民眾彼此,美中台分別透過不同策略持續影響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換言之,我們不應以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來擬定政策,比較實際的作法,是假設認為抵抗意志是重要的,便要積極透過各種政策以持續提高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反之,敵人亦是持之以恆地要降低台灣人的抵抗意志。無煙硝的戰爭早已開打,但在真的冒出煙硝味之前,仍有許多事情是台美政府與台灣民眾可以共同努力的。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回樓下的疑問,肯定不可能全部是簡體字,而是有個別字詞依舊包含了簡體字或是簡繁轉換的過程中用了錯誤的字。並且大陸和台灣的中文乍看是差不多的,但仔細琢磨,很多用詞和句式都是不一樣的,台灣人應該是能感覺到的

  2. 过去一年台湾出现超过50起有人透过 Line 假冒台湾军人跟台湾各地餐厅下单后弃单的案件,其中包含大量简体字与句式。这些不只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降低社会信任,更进而疏离台湾军队跟民众之间的关系。
    大陆人这么做的话,根本不会蠢到还用简体字吧。明明改个输入法就可以全部输入繁体字了。

  3. 全文都是观点,几乎没有逻辑证据展示。。。这位助理研究员,这样做学问这样可不行哦

  4. 啥叫伪造军人下外卖单?所以外卖是送到军营吗……

  5. 可笑的研究

  6. 對抵抗意志作用的心理戰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概念,民調的確反映了民眾意志的現狀。但能否將一些「簡體中文」的信息一概而論作為中國心戰作法,我覺得有些過於潦草。一年收到50條簡體字偽造軍人下外送單,既可能是中國網民惡作劇也可能是心戰的試驗,但無論如何,正式的認知作戰至少是中國媒體矩陣、網黃和機器人在FB協同推進議程這個量級的,而這仍然需要更紮實的基於數據的研究。同理,政府哪些的國防(公關)策略更有益於抵抗意志的形成,似乎也需要更多資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