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康城影展手記:一場特別放映的香港反修例紀錄片為電影狂歡帶來暗湧
從逐漸失落的電影到邊緣化的影展,康城已經從以前拒絕大眾的驕傲姿態轉變了。
若順從直覺,可有對或錯?淺談港、日版《大叔的愛》
《大叔的愛》注定會爆紅,而劇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有望在日漸保守父權的香港社會裡,留一顆種子。
《春風秋雨》的兩次改編:美國主流電影如何處理種族主題和多元選角的縮影
薛克的改編既講階級、種族與身份認同,也藉人物與視覺風格述說永恆的現代主題。
由昆汀.塔倫提諾近日受訪講起:為什麼中國只能推崇葉問,而非李小龍?
李小龍的一部分在中港塑造的神話中全然隱匿了。葉問卻更能承載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或更像中共政權的自我宣傳。
《除暴》與《金錢帝國:追虎擒龍》:警匪倒置與擦槍走火
就當香港是一部只有警察的警匪片。
評論|
每個嗑真人CP的人,都希望在工業糖精裏尋找真心
沒有所謂「主流」的嗑法,是多元的。
評論|
從耽美到男男CP,女性書寫和消費的高山低谷
這種探索是多元和複雜的,不是說就是一種覺醒和進步的樣板。
中國Z世代追捧建黨百年「獻禮片」:電影《1921》美化了什麼?
國家意志無孔不入,「獻禮片」和「主旋律電影」成為「新主流」,但Z世代成為它們的主要觀眾的理由是⋯⋯
審查之下,同志影像與快速萎縮的同志運動一脈相承:從一次廣州同志影展說起
想在中國的電影院裏正大光明地「看見」同志群體,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奢求。
你可以畫給我們最好的火腿嗎?疫情下,全球藝術和博物館界的一場暗中革命
明明居家防疫,你卻可以跟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討論午餐,坐在第一排細閱表演者一顰一笑,再把身邊的防疫標語捐給奧地利博物館⋯⋯
端開麥:香港電影檢查遇上國安法,電影創作今後誰說了算?
一起來剝開電影檢查的偽裝。
《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旁觀社會中的創傷時,我們的位置在哪裏?
新聞系訓練出的導演,骨子裏有始終如一對公義和真相的執著,偶爾也會柔軟而敏感地在責任與傷害之間思量再三。
1
...
35
36
37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