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4月25日舉行。今屆奧斯卡經頒獎日期推遲,又因反修例紀錄片《不割席》(Do Not Split)入圍最佳紀錄短片,及早前被指辱華的美籍華裔導演趙婷與其作品《Nomadland》(港譯「浪跡天地」,中譯「無依之地」,台譯「遊牧人生」)入圍六項提名,而被中國大陸「低調報導」及不直播頒獎實況;此外,今屆也是香港52年來首次不會有電視台轉播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端傳媒製作「奧斯卡2021」專題,追蹤今屆奧斯卡熱門電影實況,探討一場頒獎禮前後引發的議題爭論,專題分數日刊出,敬請讀者關注。
獲得今年五項奧斯卡提名的《花漾女子》,日前拿下了美國編劇工會獎的「最佳原創劇本」,這幾乎也可被視為提前鎖定了奧斯卡劇本獎。多才多藝的英國名媛Emerald Fennell自編自導的這部處女作,在今年頒獎季備受北美影評人的認可。目前為止,該片已經獲得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獎等多個編劇獎項的肯定。
首先值得一提的當然是導演Emerald Fennell本人:一位在幕前與幕後同樣出色的女性。這位「白富美」的父親是珠寶設計師,母親是作家,自己畢業於牛津,既是演員又是編劇,演過《王冠》裏的卡蜜拉,也寫過《追殺夏娃》的第二季拿到艾美獎提名,還出版了三部小說,怎麼看都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而她一邊懷孕一邊拍完的電影首作,卻講了個絕望透頂的女性故事:一位白富美為了幫遭到性侵的閨蜜復仇,本該前程似錦,結果粉身碎骨。
招來污名化女性的評論
從題材而言,《花漾女子》呼應了#Me Too運動,與好萊塢近年來鼓勵女性受害者挺身而出的價值取向相合。三幕劇的結構,開篇是女權爽片,中段有粉紅愛情,結尾是復古悲劇;風格化的影像,混搭了都市感、甜蜜少女風和暗黑童話。而更有現實意義的是:這部反類型的女性復仇片,對女性的真實處境瞭若指掌——絕地反擊並不存在,女主角復仇成功的代價是犧牲了自己、和強姦犯同歸於盡,其悲劇感絲毫不亞於三十年前的《末路狂花》。
這樣污名化女性的評論層出不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花漾女子》會有那樣玉石俱焚的悲劇結局。
所以,能夠共情「女性反抗性侵有多麼不易」的觀眾和沒有這份共情的觀眾,看完電影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前者感歎的是:結局很殘酷很悲哀,女性太難了。而後者看到的是:這故事不合理啊,女主角是不是無腦啊?豆瓣網站上不乏這類短評:「一部毫無邏輯的女拳片」、「仇男味道太濃」、「妹子重度抑鬱了吧,想出這樣的復仇計劃。」。甚至有不了解Emerald Fennell家世的人質疑:「這個女導演兼編劇是睡了多少人讓這個片子先是金球四項提名然後奧斯卡五項提名?」——看到這樣污名化女性的評論層出不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花漾女子》會有那樣玉石俱焚的悲劇結局。
都2021年了,可女性的平權之路變得更順利了嗎?並沒有。#Me Too席捲全球,貌似女權運動狂飆突進,其實依然只是期望喚起更多社會關注、以利女性討回公義的制度外行動。有多少男性加害者能真正在司法框架之內受到懲罰作出賠償?又有多少提告的女性受害者仍在苦苦堅持等待一個正義結果?我們只要看看現實裏那些漫長的纏訟案例就自有答案。
說「不」等於破壞規則?
《花漾女子》裏所謂的女性復仇,又究竟傷到了哪個男人呢?影片前半段裏,女主角凱西無非就是想讓男人知道:不能打著酒後亂性之名,對女孩行強姦之實——荒誕又可悲的是,這最基本的底線,卻沒幾個男人有。女權運動轟轟烈烈推展了那麼多年,絲毫不影響猥瑣男人們「撿屍」的樂趣。喝醉的女孩say no,他們當成半推半就。而佯裝喝醉的凱西,對男人的懲罰,也只是在他們把自己帶回家上下其手時,嚴肅地質問對方在做什麼。
一個女孩單槍匹馬,把一個個試圖強姦醉酒女性的男人嚇到興致全無——這種嚇阻行動只有在電影裏才能屢屢成功,放到現實裏,女性以身涉險的嘗試很可能遭遇更可怕的暴力侵犯。所以第一幕確實有伸張女權的爽片feel。
要讓加害者在制度內受到懲罰,是一條只能犧牲自己的不歸路——這當然傳達出了對男權結構深不見底的絕望,和對現實世界的極度悲觀。
不過即使在相對理想化的影片前半段裏,編劇還是很準確描繪出了獵豔男的真實心聲:一個「撿屍」的黑人男性指責凱西破壞了遊戲規則,破壞了所有的樂趣。誰的規則?誰的樂趣?當然不是個別男人的,而是由整個男權社會所共享。每個女性都在面對這樣充滿惡意的現實:你像凱西一樣對性侵說不,有些男人卻反過來指責你破壞了規矩。
今天這個時代,女權看似大為進步,女人可以做各種男人能做的事,但事實上,女人連喝醉的權利都沒有——如果你酒醉之後被性侵,很多人會先指責你為什麼要喝醉?而不是先指責加害者犯了罪。該片的豆瓣短評裏就有人說:「大學女生在派對上主動喝得爛醉是為什麼,她自己心裏最清楚。」
蕩婦羞辱不只來自男人,許多女性也會如此。《花漾女子》如實呈現了這種對性侵受害者的不友好。凱西的大學閨蜜酒後遭男生強姦,並被圍觀拍下視頻。而學校裏的女同學認為:誰讓她自己喝醉了?處理事件的女性院長認為,既然喝醉了,怎麼能證明她「不是自願」?那些男孩前程似錦,不能被這種沒有確鑿證據的指控毀掉前程。
然而女孩受辱之後前程盡毀,卻並沒人在意。社會對男人總是很寬容,對女人總是很苛刻。男人名譽受損比女人被強姦更令人緊張,#Me Too運動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被用放大鏡檢視的女性只要不是「完美受害者」,就會被輿論二度傷害;而對於男性加害者,只要證據不足,就會出現輿論「反轉」。因而真正的悲哀是:我們可以鼓勵女性站出來實名指認加害者,卻無法保護她們免於遭到各種人身攻擊。
現實裏,女性選擇勇敢指控,代價是賠上時間、金錢和名譽,還不見得能讓強姦犯入罪;電影裏,凱西選擇為閨蜜討回公道,付出了生命作為更高昂代價,才換來壞人被繩之以法。有影評認為,邪不壓正的結局是標準好萊塢口味,而我卻看到了來自一位女性創作者的心寒與清醒:要讓加害者在制度內受到懲罰,是一條只能犧牲自己的不歸路——這當然傳達出了對男權結構深不見底的絕望,和對現實世界的極度悲觀。這也讓《花漾女子》成為了一部有態度的電影。
女人還是只能衝下懸崖
凱西的復仇終章,一如她在片中的名字(復仇女神)卡珊德拉那樣赴死如歸。她獨闖虎穴,也預知自己有去無回。如她所料,當年強姦閨蜜的男生殺掉了她,並作為殺人犯被逮捕。一樁陳年性侵事件的主兇,最終因故意殺人罪才被嚴懲。這復仇的布局,並不會讓觀眾覺得出了一口惡氣,反而會覺得悲涼無邊。
本該前程似錦的兩個女孩,一個自殺,另一個為了讓強姦犯付出代價,賠上一切。這樣的設定,是對現實的絕好隱喻:所有蒙受性侵害的女性,從決定反抗的那刻開始,就要做好破釜沈舟的準備。想毫髮無損地找回屬於女性的尊嚴與公正,根本不可能。三十年過去了,《花漾女子》裏女性的處境,並沒有比《末路狂花》的時代更進步,為了對抗強姦犯,女人還是只能衝下懸崖。
在這層令人窒息的悲劇感之外,創作者還傳達了另一件事:女性想要反抗性侵,歸根結底只能靠自己,任何男人都是指望不上的——更準確來說,是整個男權社會的結構太難撼動。所以凱西只能靠一己之力,採取制度外行動。
《VOGUE》的文章指出,Emerald Fennell之所以想拍這樣一部電影,是因為多年前她參加大學同學聚會,一個女生講到自己來的路上在地鐵裏遇到了一個變態,所有在場男性都表示很震驚,而所有在場女性,則震驚於「男人們的震驚」。於是Fennell就在想:男人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裏呢?那顯然是一個不會在地鐵裏遭遇鹹豬手、也不會半夜三更被變態尾隨的世界。
「什麼都沒做」就等於無辜嗎?這當然也不只是多數男人的想法,許多服膺於男權觀念的女人也是這麼想。
所以怎麼能指望男人真正懂得、真正共情女孩必須面對的險境與困境呢?電影裏凱西愛上的「好男人」大學時曾圍觀她的閨蜜被性侵,而且多年過後仍然覺得:只要我沒直接參與侵害,我就是個無辜的旁觀者。就像前不久「灣區N號房」裏的男性名單曝光之後,每個男人都急著辯白自己很無辜,全程沒有參與討論。
「什麼都沒做」就等於無辜嗎?這當然也不只是多數男人的想法,許多服膺於男權觀念的女人也是這麼想。就像電影裏道貌岸然的女同學和女院長,只有事到臨頭,她們才能體會到那種毀滅性的打擊。讓人失望的不只男性,還有那些毫無覺醒意識的女性。所以凱西的抗爭之路才走得那麼孤單,她所面對的重重阻礙,就是現實裏女性在平權之路上會遭遇無數坎坷的縮影。這也就是為什麼《花漾女子》在今年頒獎季的呼聲會那麼高,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讓大家清清楚楚看到:女性的真實處境還是很糟糕。真正實現性別平等,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那看完一部這麼絕望的電影之後,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可能依然要回到老生常談的話題:女性自己首先要覺醒——當你看到其他女孩被性侵時,不要事不關己就袖手旁觀,更不該指責受害者咎由自取、迎合男權社會對她的污名化。每個個體的覺醒,才有可能讓女性之間更團結、聯合起來去改變現狀。女人的問題,最終只能靠女人自己解決。
如果每個女性被侵犯時都能不畏怯地站出來,至少會對更多男人帶來嚇阻。而如果在各行各業,在每一次#Me Too事件裏,女性都能互相幫扶、彼此鼓勵、堅持到底,也就會有更多女性選擇站出來勇敢地反抗。只有這樣的良性循環長此以往,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女性任人宰割的現狀。
Sundancekid1882 相信很多男人都是有理性的,生物性有多難控制我不知道,但難道廣大女性同胞還得感謝你管好下半身,沒有真的伸出手嗎?作為人類,不是大家都得約束自身行為與慾望嗎?你說「雖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在平權的路上,至少在職場或生活中尊重女性,在男人笑女性為何不笑、穿短裙很好之類的意淫/要求女性符合刻板印象的言論時,不加以制止,也至少別加入討論吧
To Yiyiyimu, 團結這個詞太大,理念有根本分歧時,談團結無異緣木求魚。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一大群中國女性尤其是70前的女性認為不存在性別歧視,或被歧視是女性自己造成的。前者否認弱勢女性的存在,後者漠視弱勢女性的權利。兩者都為現代女權所反對,都根植於父權強權文化。請問你能如何改變她們的想法「團結」她們? 中國女權需要團結,但不是以性別為界線的團結,而是團結所有支持平權的人,無論男女。
作为一个男性,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对于男性的指控的确没错,我看到百褶裙就充满非分之想,也有过类似尾随的行为。所以我觉得承认这个社会在对待女性方面存在不公总没有错,但如何解决我是不知道,每天和自己的生物性做斗争很累人啊
部分留言現場示範為什麼女性仍需要破釜沉舟守護個人利益和權力
评论怎么又开始“虽然女性xx 但是男性xx”……
评论就已经向你展示女性的痛苦如何不被共情。一谈到女人的经历,恐惧,痛苦,男人们就纷纷站出来what about 。 哪怕是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痛苦,的确是绝望的时候,也不能承认这是女人独有的痛苦与绝望。而是要说是全社会的,全人类的。女人作为50%的人类。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叙事,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办法存在。楼上每一个为男人说话的评论都在证明女人只能自己团结起来。不能再相信男人会给她们普通的人权。
前几天大陆网络有一则视频,据说是喝醉被“捡尸”的女子被男友发现躺在大街上,男友冲上前对昏迷的女子拳打脚踢,只有路过的陌生女生帮忙盖上衣服。微博评论都在骂女子,鹅组评论说女生看样子像被下药了。
“女人還是隻能衝下懸崖”.... 應該是”只能”吧?
即使原作是簡體字,轉換成繁體時請用人眼看一看可以嗎?軟件還有很多錯誤。
有一个立法方向的解决方法大概意思是Until say yes,这样会减少举证难度。不过人对权力这东西都是贪得无厌的,在一个固定权力框架这条路真的走起来,也不好走。
最后的一段只能说给有心人,有些超前:embrace womanhood和恐跨并不冲突,就像被歧视的人可能转头就歧视他人一样。现在的相护声援希望不要忘记。作为Trans, 非常希望自己的权利能一步到位。
回复bluefall,女性之间也必须要划清界限才能做女权吗,不应该是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吗
「讓人失望的不只男性,還有那些毫無覺醒意識的女性。所以凱西的抗爭之路才走得那麼孤單,她所面對的重重阻礙,就是現實裏女性在平權之路上會遭遇無數坎坷的縮影」
--- 同樣在豆瓣,面對董明珠的「女性先歧視自己才招來歧視」「女性成功者少是因為女性習慣利用性別差異而不是實力」這類充滿父權邏輯的論調,卻因為董明珠是女強人而獲得許多豆瓣女支持。 可見某種程度上,沒有覺醒意識的女性或偽覺醒的女性,會因為慕強思維而站到父權角度審度女權運動--弱者之所以被歧視是因為弱者太弱。
有的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既然想争取自己的“男权”,害怕被冤枉,那就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别什么都让女人替你考虑OK?女人又要独立又要给陌生人当妈怎么那么难哦。“虽然但是”的话术玩的真溜。
我不懂murong 的邏輯
電影有電影的主旨,一定要符合你的期待嗎?
爭取女權沒錯
但是有沒有想過男人某些時候也是弱勢的一方呢?
男人尋找伴侶的難度遠高於女生
而且被要求養家活兒,各種男人應該這樣做的標籤
女權主義者爭取女權的時候,有想過這些方面嗎?
我認同應該要加強對強姦的懲罰,但是怎樣確定不會有女性濫用?不會有人無故被me too?你肯定沒有無辜的人被冤枉過嗎?一個男人一旦被冤枉性侵或者性騷擾某個女性,基本上就很難洗得掉身上的嫌疑而且非常麻煩
女人错了,毫无疑问这是女人的错。男人错了,这是社会的错、人类的错、制度的错、父母的错、交易的错、另一个女人的错,反正不是男人的错。
无法理解第一个评论为什么要暗示男性受到侵害的时候女性会袖手旁观。也很好奇通过这篇文章怎么看出女性被男性侵害无法抗争的原因不在于男权的压迫而在于社会的麻木。
可能这就是正文里说的女孩面临的困境难以被共情的一个例子吧
馬上就有人在留言示範轉移焦點了
但是当男性被性侵,或者被语言暴力的时候,女性又作何想呢?虽然此类问题男性遭遇得更少,但究根底,不止是男权或者女权,无知和麻木才是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