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影視
每個嗑真人CP的人,都希望在工業糖精裏尋找真心
沒有所謂「主流」的嗑法,是多元的。
從耽美到男男CP,女性書寫和消費的高山低谷
這種探索是多元和複雜的,不是說就是一種覺醒和進步的樣板。
中國Z世代追捧建黨百年「獻禮片」:電影《1921》美化了什麼?
國家意志無孔不入,「獻禮片」和「主旋律電影」成為「新主流」,但Z世代成為它們的主要觀眾的理由是⋯⋯
審查之下,同志影像與快速萎縮的同志運動一脈相承:從一次廣州同志影展說起
想在中國的電影院裏正大光明地「看見」同志群體,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奢求。
你可以畫給我們最好的火腿嗎?疫情下,全球藝術和博物館界的一場暗中革命
明明居家防疫,你卻可以跟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討論午餐,坐在第一排細閱表演者一顰一笑,再把身邊的防疫標語捐給奧地利博物館⋯⋯
端開麥:香港電影檢查遇上國安法,電影創作今後誰說了算?
一起來剝開電影檢查的偽裝。
《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旁觀社會中的創傷時,我們的位置在哪裏?
新聞系訓練出的導演,骨子裏有始終如一對公義和真相的執著,偶爾也會柔軟而敏感地在責任與傷害之間思量再三。
《追殺夏娃》:這時代政治正確當道,她卻不為「觀眾」而活
《追殺夏娃》完全反其道而行,故事之中真正掌握權力、可以看破全局的角色,全是女性,一切的善與惡,也都來自女性。
評論|
當飯圈與意識形態「合謀」:出軌藝人能飾演毛澤東嗎?
粉絲眼中,「正能量」類似於一個存錢罐,偶像們參與的意識形態工作就像一枚枚硬幣,萬一出現負面輿情就可以倒出來為他「贖命」。
為什麼《愛‧死‧機械人》第二季不好看了:無以為繼,還是風格累積?
神采雖遠不及第一季,但我們也可不理會「用新一季來檢驗片集系列的韌性」這一套路,而把整個系列視為一個持續增加收藏的合集嗎?
你是什麼階級就要接受什麼命運:《小捨得》真的批判了中國教育現狀嗎?
這部電視劇本想以教育問題揭開中國階級固化,反卻表明了現實中只有權力上位者才有更多選擇,下位者的 「僭越」要付出更多代價。
《愛·死·機械人》回歸:講科幻有哪些方式?
科幻怪談下的人類文明。
1
...
34
35
36
...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