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柏林影展2022: 世界這麼亂,電影會是你的防禦武器嗎?
在此,電影不再是個人美學的展現,而是作為集體的、匯聚微薄之力向外界發聲的防禦武器,此刻,電影是他們唯一擁有的語言。
影業觀察:從虎年賀歲檔回看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電影市場
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仍未結束,2021年的中國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虧損,而美國影市則淘汰了許多成熟的中型製作。
港劇《IT狗》熱潮啟示:嘲諷「大台」就足夠?怎樣才能苦笑後走出?
《IT狗》在公共平台上似乎為大家出一口氣,但反諷過後,什麼才是「大台」的替代品?
2022奧斯卡入圍名單看新趨勢:「美國的奧斯卡」變成「世界的奧斯卡」?
以為奧斯卡就是美國人的獎,僅只代表「老白男」的品味,今年的入圍名單來看,這樣的觀念其實已然過時⋯⋯
台灣電影IP大戰:賀歲檔失利,得IP者卻沒得天下?
就算知道諸葛四郎這個IP,以時下視角來看,要如何突破、翻新原著裡頭過時的「中國框架」與隱隱的大中華式情感?
一手爛牌的時代怎麼辦?必播賀歲片《嚦咕嚦咕新年財》告訴我們的
爛牌時代,確已經失去優勢,很多人選擇棄牌離場,但始有人會留下繼續打繼續捱。輸只是一局,但牌品是意志,留在心裡是一世。
評論|
韓國八十年代的武俠熱:在社會抗爭的年代,金庸小說如何影響了韓國年輕人?
這股金庸武俠小說熱風在韓國延續了十年,然後化為清風縈繞在讀者心頭,使那一代韓國讀者至今對香港抱有好奇與好感。
【讀端給你聽】華燈初上,她們在日式酒店裡「販賣愛情」
「在這裡有不幸的人,也有幸運的人。」
《愛情神話》評論:精準把握情緒,卻什麼都不敢冒犯
2021年華語電影的「口碑神話」名副其實嗎?到底是不顧底層生活,還是延續海派文化?
評論|
《Drive My Car》:改編村上短篇,濱口龍介一定要拍三小時嗎?
一直以來,村上春樹小說改編成電影成功的並不多,但今次濱口龍介用了三小時去深化原著,或是迄今最優秀的村上改編之作⋯⋯
2021年度劇集推薦:疫情說服人類全盤接受了串流平台,我們至少還能決定看什麼
曾經煲劇是美好的假期生活方式,如今被困在小螢幕前,我們煲的是熱情還是消沉?
第79屆金球獎冷場揭曉:一個獎項社會性死亡後,會成為反指標嗎?
金球獎遭受指責後奮力改革自己,但為何仍然被好萊塢全面杯葛?今年的奧斯卡會與它更明確的「切割」嗎?
1
...
29
30
31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