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學
書摘 |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我在康普頓老街的一家咖啡館裡,伏在桌子上,正計劃該如何逃往北方。
許鞍華、廖偉棠對談:香港經此世變,詩是高度痛感|金馬入圍紀錄片《詩》
「就算電影將我們詩人刪去,留下詩的部分,都功德圓滿。我們不重要,我們這班詩人不過是詩的載體,將詩帶出來。」
評論|
書本也移民:藏身北倫敦的香港圖書館,郵寄借書的信任遊戲
當在英國面對華文藏書不足的問題,一個很自然反應是:「為什麼不自己做?」
福瑟告訴我們的現實:來自死亡的聲音,也是抗拒死亡的|2023諾貝爾文學獎
我們的現實生活其實就像福瑟筆下的角色,句子說得越來越短,卻有越來越多的有口難言。
台灣文壇衝擊者王文興:留給AI時代的禮物,《家變》只是文字實驗?
《家變》等用「劣等中文」打造「高等文學」,但在AI也可瞬間完成小說的年代,慢讀一頁留白與記號,還能有多少啟發?
諾貝爾文學獎頒予作家福瑟,譯者說他以新挪威語書寫極簡詩意戲劇|Whatsnew
福瑟的戲劇曾在香港演出。他的譯者告訴我們,被稱為「21世紀的貝克特」的他獲得桂冠,是諾獎重視戲劇這一文學形式的體現。
評論|
哥哥仔的世界——讀《午夜男喃:香港男性性工作者口述歷史》
「離經叛道」的工作,如何令我們再思勞動、關係和愛。
「黨」不語怪力亂神:當共產黨化身為驅魔人,中共如何在鄉間改造社會?
讀《魅惑的革命:1942-1953年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裡的鬼魂、巫覡與性別政治》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下):我的工人朋友們,和他們的困境
將現代化等同於城市化,將社會進步等同於物質生產,實在是非常值得拷問的觀念。但卻是這種觀念塑造了我們當今社會的進程。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上):在新工人文化中重拾階級記憶
我終於從我的漫長的大學畢業了。幾分鐘後,我挺直了腰桿,抹掉眼淚,繼續注視着這個世界,並打算繼續和這樣一個世界作鬥爭。
陳慧:「願你我重逢」,在台北咖啡館寫作的香港作家
在香港的異鄉感,來自一種精神潔癖;在台北是自我提醒,別當這裡自己地方。而你到底發覺,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異鄉的存在
白臉、黃臉和更黃的臉:誰有資格書寫華裔故事?
她佔據了英文世界裏屬於亞裔的的位置,但浪費了引發一場重要公共討論的機會,將它換成了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呆得更久的機會。
1
2
3
4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