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學
六作家讀孟若:容忍繼父性侵女兒事件後,我們如何閱讀一位文學「大師」?
「沒有什麼自我美化,可也談不上懺悔,就是一種直白的『我不行,做不到,離不開』的軟弱。」
諾獎得主孟若之女童年遭繼父性侵,如何引發文壇辯論?|端聞 Podcast
多年前就遭起訴的性侵案件,為何至今才進入公眾視野。
諾獎得主孟若之女揭開瘡疤:兒時遭繼父性侵,母親終生沉默|Whatsnew
往後,人們會以怎樣的方式來重讀孟若、她的文學又將如何被重新定位?
評論|
【書摘】《路徑》:人類學家如何看待「離散」的七種內涵、兩種邊界?
什麼是離散?
三代知識人談台灣禁書史:不能印、不能賣的書,被撕掉的書,永遠消聲匿跡的書
「如果知道了那樣的歷史,你還想要再來一遍嗎?」
評論|
在香港邊緣上的南涌和梅窩,外來人如何做一本地方書?
人們在鄉郊開展自己的事情,反而「很多東西不可以做」的城市,「顯得很脆弱」。
書摘|《文化的困境》序:文化的困境,也是文化的超越
或許,我們需要一個猶豫的歷史。
今天讀齊邦媛:歷史不由權力定義,以文學超越政治結界
「這樣一個人的巨流河,從單一官方敘事裡,鬆動、復活了歷史。我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不能被任何權力自上而下定義。」
《三體》的兩個版本之爭:中國影視文革敘事的變遷
中國讀者引以為傲的小說變成劇集,文革該拍還是不該拍?
從經濟脫鉤到學術脫鉤——中國研究者們還能回到中國嗎?
這不是一個外國人類學者可以輕易走進黨校做研究的時代了,現在的關鍵詞是「脫鉤」。越是這樣的年頭,在地的觀察就越稀缺。
「南洋」流轉:在2024台北國際書展尋找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內容
毋需直接將香港當代境況與複雜南洋的歷史情境進行直接接駁,南洋與香港的離散脈絡、狀態與模式,終究大相徑庭
早熟的、千瘡百孔的、被物化的小女孩們|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
寫下這篇自述的決心是堅定的,但過程卻充滿艱難。我看見種種「未成年少女」與「創傷」的被符號化,我的存在成為了一種文學容器。
1
2
3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