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歷史中的真相與離散:許雪姬看見的「台灣史」

歷史能否為我們提供一條理解台灣的新路徑?

史學家許雪姬。攝:唐佐欣/端傳媒

史學家許雪姬。攝:唐佐欣/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許恩恩

刊登於 2024-01-22

#滿洲#歷史學家#許雪姬#台灣歷史#離散

「滿鐵鐵路即重要交通幹線,其中馳騁於上的是有名的亞細亞號(Stream-Line Asia-Go),此車有豪華座位,並附餐車,時速高達一百二十公里,是寬軌的快車,坐上此車,洪在明有如下的感歎:『車頭雄壯的樣子,令我這個年輕人眼中發亮;鐵道兩側一百公里似是無人的真空狀態,正在進行的快車如以一百二十公里速度馳騁的勇士,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狹窄的台灣到處都呼吸困難,到了滿洲眼見天下之廣,感覺元氣百倍!』滿洲寬闊的感覺,與台灣窄軌火車及車廂兩旁景物不相同的情況大異其趣。」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台灣人,1905-1948》

在歷時三十年採訪、書寫而成的《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台灣人,1905-1948》出版後,史學家許雪姬終於完成研究夙願,在去年底退休,卸下台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一職。

「這裡就是我們解讀日記的場所,每一個禮拜一下午兩點到四點半。」

許雪姬用手指劃著會議室周圍的桌椅。最早,他們都被歸類為「史料派」的,從文字檔案去把歷史做出來。歷史學家願意在一時一地鑽研,並相信這樣嚴謹的對待資料,其價值能夠超越一時一地。不過,真正讓許雪姬拓展視野的,不是史料,而是口述歷史。

她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創所成員,生於澎湖,長於台南,在台大取得博士學位,曾任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檔案館館主任,除《離散與回歸》外,還留下諸多重要的台灣近代史研究,如《清代台灣的綠營》、《龍井林家的歷史》、《洋務運動與建省: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清代台灣的官僚體系:北京的辮子》等。其研究領域包含清代制度史、家族史與日記研究、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以及台灣人的海外活動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