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學
台灣文壇衝擊者王文興:留給AI時代的禮物,《家變》只是文字實驗?
《家變》等用「劣等中文」打造「高等文學」,但在AI也可瞬間完成小說的年代,慢讀一頁留白與記號,還能有多少啟發?
諾貝爾文學獎頒予作家福瑟,譯者說他以新挪威語書寫極簡詩意戲劇|Whatsnew
福瑟的戲劇曾在香港演出。他的譯者告訴我們,被稱為「21世紀的貝克特」的他獲得桂冠,是諾獎重視戲劇這一文學形式的體現。
評論|
哥哥仔的世界——讀《午夜男喃:香港男性性工作者口述歷史》
「離經叛道」的工作,如何令我們再思勞動、關係和愛。
「黨」不語怪力亂神:當共產黨化身為驅魔人,中共如何在鄉間改造社會?
讀《魅惑的革命:1942-1953年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裡的鬼魂、巫覡與性別政治》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下):我的工人朋友們,和他們的困境
將現代化等同於城市化,將社會進步等同於物質生產,實在是非常值得拷問的觀念。但卻是這種觀念塑造了我們當今社會的進程。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上):在新工人文化中重拾階級記憶
我終於從我的漫長的大學畢業了。幾分鐘後,我挺直了腰桿,抹掉眼淚,繼續注視着這個世界,並打算繼續和這樣一個世界作鬥爭。
陳慧:「願你我重逢」,在台北咖啡館寫作的香港作家
在香港的異鄉感,來自一種精神潔癖;在台北是自我提醒,別當這裡自己地方。而你到底發覺,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異鄉的存在
白臉、黃臉和更黃的臉:誰有資格書寫華裔故事?
她佔據了英文世界裏屬於亞裔的的位置,但浪費了引發一場重要公共討論的機會,將它換成了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呆得更久的機會。
鍾曉陽與鍾玲玲座談:誰是雲雀,誰是夜鶯?
兩位作者合寫的《雲雀與夜鶯》,是一次文學實驗,也是一次友情見證。
哈金專訪(下):鄉愁,是一個語言陷阱
作為一個普通人,國家不重要。我也是好多年以後悟出來的,我覺得國家並不重要,就這個意思。
哈金專訪(上):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寫作,心理的壓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
「你要不把你自己認真看待,誰能認真看待你?一定要有偉大的幻覺。」
米蘭‧昆德拉:如何令期待「流亡異見作家」的政治道德人士失望
流亡者一旦在移居地定居下來,就必然跟原居地愈來愈遠;而正因這種跟原居地日漸強烈的距離感,流亡者也逐漸失去流亡意識。
1
...
3
4
5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