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教育
「人社班」陸續停招之後,台灣高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何以為繼?
「人社班是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的途徑之一,並非唯一途徑。即使沒有人社班,一樣可以給學生得到很好的學習。」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一部紀錄片的程序及拍攝倫理引發全港討論,紀錄過程中哪些環節不應忽視?如何進入學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到香港體驗正常的大學生活」,擠爆香港碩士申請的陸生在尋找什麼?
「不是一開始就想去香港的,當時潤的心情還沒有那麼迫切。」「香港讀研只要一年,可以更早回國佔到坑位。」
一家咖啡館與一個燦爛時代:香港Brew Note,他們曾在這裏實驗公共生活
「你經歷過這些美好,要徹底把自己變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純粹是一個消費者,過私人生活,這是不容易的。」
大學生的封校生活:人生「爬藤」成功了,畢業於「騰訊會議大學」
審批(出校)時,她隨便找個醫院掛號,通常她掛精神科,她覺得這是一種隱喻,向老師說明要被關瘋了。
被打壓、解散、重組——香港的大學學生會能看到曙光嗎?
「若果沒有辦法動員或去團結一班人,是不會有這一些類似公民力量的東西存在。」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中國媒體已掌握「煉金術」,將「危機」形容成「機遇」,將「災難」演化爲「盛事」,將「經濟下行」表述爲「增長潛力待釋放」。
媒體搖籃之難:還要讀新聞系,還要當記者嗎?
香港傳媒界急速萎縮,大專院校新聞系報讀人數驟減,仍然選讀新聞的本地學生及內地學生,如何面對政治現實和選擇他們的前途?
後米兔時代,大陸高校的反性騷擾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壓力蠻大的。」有學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學校嘗試(反性騷擾),但在米兔之後不能做了,怕引起關注。」
「雙減」落地一年:教培地下化,一些學生或成為被「減去」的人
考試內容、社會評價體系都沒有變,看似推進教育公平的「雙減」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異鄉人:夾縫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語,我依然熱愛台灣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希望讓你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樣子,我有我的關心,我的無奈,我的憤怒和不安。
DSE考生的跌宕三年:高中生活從未開始,回憶只剩下Zoom
「現在好像只是為沙紙(證書),把書讀好就算。如果沒能力,就要接受留在香港。」
1
...
3
4
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