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社區
在倫敦,一位香港建築師的木教堂:捧起移民者曾被踐踏如草芥的生命
移民社群離開家鄉奔赴新地,會經歷大幅度的時間和空間的置換,建築物就成為較不暫時卻又靈活流動的容器⋯⋯
緣起冷戰?中國三線城市的前世今生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1964年,中央就曾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並將「一線」的工廠、研究機構和高校等,全部或者一部分遷往「三線」地區。
愛過:那些不再流連 bilibili 的年輕人
如今的 bilibili 小粉紅或許不知,這裏的第一個視頻是關於對政府網絡內容審查的調侃,當然,這個視頻早已不見。
台灣疫時生活:隱形的「國家隊」,監獄裡的三倍券
在台灣民眾開始使用政府發放的「三倍券」消費,活絡疫時經濟的同時,卻罕有人知,每一包齊齊整整的「三倍券」,實是出自監獄中的收容人之手。
抗爭與藝術的探戈:匿名群體獲獎與共同的挑戰
「當科技普及,社會大眾發揮創意回應社會,傳遞訊息」,這就是藝術的定義啊!
幫植物避避風頭:民間高手如何保護台灣珍稀植物
據說找植物的過程和玩寶可夢(Pokemon)有幾分相似。而畢竟寶可夢就起源自企劃者田尻智童年尋找、收集昆蟲的回憶。
疫期廚房革命:驚喜來自百分百香港本土食材
一周一次拿到的蔬菜,均是農夫們在運輸前一天剛從田裡摘下來的,有時田裡的菜蟲會跟著回家……
記者手記:在新聞現場,如何應對風險,保護自己?
「有準備,並不意味着害怕。」
銅鑼灣,鬧市裡,唐樓上,一座私人圖書館
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司徒薇潛心學佛修禪,學生繼承過萬本書,在鬧市辦了間人文圖書館,佛系經營,讓讀者「打書釘」。
記者手記:誰真的在乎校園裏發生的那些事?
看著教育局、專家對欺凌的意見時,我感覺像看到了兩個世界似的。真實的世界如此龐雜,而「指導」卻像一本名著被簡化後、再縮窄成為一句「中心思想」一般。
街坊也能改變社會?他們的深水埗街頭巷尾實驗
深水埗生活環境狹窄,公共空間成為基層居民社交與喘息之地,卻又顯得特別匱乏。我們該做些什麼,才能讓手推車不會撞上貨車?該如何參與,才能推動改變?
評論|
「還我客家話」運動30年後,「客家」的面貌清晰了嗎?
土樓、花布......種種被執政和政治人物所宣傳為「客家」的事物,恐怕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1
...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