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所未見的「大罷免」浪潮於23日舉行第二波投票,針對新北市、台中市、新竹縣、南投縣四地合共七名國民黨立法委員的罷免案進行投票;「核三重啟」公民投票也在全台同步進行。最終,藍營複製726第一波罷免投票的戰果,七位藍委全數保住職位,宣告公民團體發起的全台罷免行動全面失利。
至於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發起的「核三重啟公投」,本次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晚間近八時結果出爐,同意票434萬1432張,不同意票151萬1693張,投票率29.53%,同意票佔投票權人總數21.7%,同意票雖多於不同意票,但未達四分之一通過門檻的500萬票,公投結果為不通過。
針對罷免案與核三重啟公投的結果,總統賴清德在晚間7時10分發表公開談話表示,本次選舉是台灣人民再一次透過民主機制展現公民意志,政府將尊重結果,並持續推動改革與溝通。
對於罷免案後的政治情勢,賴清德指出行政院長卓榮泰曾向他多次請辭,但考量台美談判、災後復原、預算審議等關鍵任務,希望卓院長繼續留任。他也宣布將啟動四項施政調整:包括內閣人事重整、施政優先順序調整、強化行政立法互動、及健全財政體質,並將民生、經濟、弱勢與青年列為施政重點。
第二波罷免投票,七藍委安全下莊
台灣在7月26日進行第一輪大罷免投票,針對24席國民黨籍立委加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進行投票表決,前次整體平均投票率突破55%,其中花蓮縣區域立委傅崐萁更衝破六成,創罷免案投票率歷史紀錄。
但8月23日進行第二輪罷免投票,平均投票率不到五成,低於第一波投票。傍晚6時,七名藍委罷免案開票結果呈現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七藍委陸續自行宣布此次罷免行動成功保住職位。
新北市新店區立委羅明才以「823光榮戰役」形容這場罷免選舉,強調選民最終以「9局下半7比0完封」的姿態,支持他繼續任職。他指出,這是他從政以來第十次選舉,批評罷免選舉是「大惡罷」,造成社會撕裂,耗費十多億元公帑,質疑「對得起民脂民膏嗎?」他強調,罷免結束後應回歸正軌,優先處理人民關切的議題,包括還稅於民與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
南投縣區域立委馬文君也批評罷免選舉「勞民傷財」,呼籲罷免過後台灣應「放下對立」,讓台灣社會回歸理性討論,推動進步。針對行政院改組,她認為目前只是「小改組」,未能真正落實專業與民意,呼籲政府應「大破大立」,廣納各方意見。
立法院副院長、台中市立委江啟臣表示,這次罷免投票結果,民意已經清楚表達,希望台灣回歸安定與和諧。他也呼籲執政黨正視民意,認真反省施政問題,並考慮召開國是會議。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發表談話,表示本次罷免結果非政黨勝利,而是「人民的聲音戰勝權力的傲慢」。他認為,「726」與「823」兩波行動是人民對執政權力的直接回應,批評賴清德總統就任以來國政施政停滯,社會對立加劇,產業前景不明,形容這段期間為「空轉內耗」。
朱立倫並要求執政黨面對近期綠電與司法案件爭議,成立跨黨派調查機制。同時呼籲尊重國會多數,停止「政治收押」與「仇恨動員」等政治操作。
朱立倫並於談話中正式宣布交棒,請台中市長盧秀燕接任黨主席職務,他表示,盧秀燕是國民黨此刻所需的穩定力量,將帶領政黨面對2026與2028年選舉挑戰。他也強調,即使卸任黨主席,仍將持續參與黨務與選戰規劃,協助青年團隊推動改革,並支持新任黨主席領導國民黨重返執政。
核三公投遭否決,投票率近年新低
至於民眾黨發起的「核三重啟」公投,雖然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但同意票約430萬票,未達25%門檻(500萬523張),該案遭否決。
其中,中選會數據顯示,核三廠所在地恆春投票率27%,6761張有效票數中,不同意票2658張,同意票4103票,同意票率為16.42%。
在公投結果出爐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本次核三重啟公投案與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相比,當時的投票率因綁大選投票率達54.8%,這一次沒有綁大選,但是投同意票的,遠遠高過不同意票三倍;其中,在核三廠所在的屏東縣,同意票高過不同意票,亦展現出地方的民意,並非如綠營所說的不尊重屏東的民意。
不過,關注台灣核能發展數十年的公民團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觀察,2017年公投法修法後,台灣進入「大公投時代」,兩次大型公投各有51%、41%的投票率,但本次核三重啟公投不超過30%,是公投法門檻放寬後,15案中的最低投票率;甚至比過往「鳥籠公投」時代的四案投票率還低,名列史上第三低的投票率。
平台也批評,將位於屏東的核三是否重啟,交付全國投票決定,對於屏東縣民並不公平,也違反正義。且在支持核三重啟方的大力動員下,全台灣仍有少數地區不同意票數高於同意,分別是高樹、九如、新園、崁頂、南州、林邊、萬巒等七鄉鎮,全部位於屏東,由此可見屏東鄉親對於這次公投仍有諸多不認同。

此外,平台也指出,由於本次公投為立法院匆促發起,成案時間短,社會該有的討論與資訊不足,假資訊頻傳;有非常多反核的支持者表示,無法接受這樣程序不正義、實質不正義甚至毫無正當性的公投,因此以拒絕投票表達不滿,不願隨政治起舞,也是導致投票率低的原因之一。
面對核三重啟公投未通過,賴清德則回應,核能安全屬於科學問題,不應以一場公投即斷定結果,且依今年5月修正通過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核電重啟需符合「兩個必須」的法定程序:第一,原能會(核安會)需訂定安全審查辦法;第二,台電須依該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
但賴清德也強調,政府將請核安會廣納各界意見,儘速完成審查辦法,同時要求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即啟動自我檢查,並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與風險。若檢查結果符合標準,將依法送交核安會審議。

學者分析賴清德回應仍缺具體解方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對端傳媒分析,大罷免第二輪投票後,從賴清德的發言中可看出,民進黨再次把大罷免行動「定調為公民行動」,此舉在政治操作與社會觀感上具有爭議。原因是,罷免行動雖由公民團體主動發起,但在行動發展過程中,民進黨團立院總召柯建銘卻在媒體發問之下回應大罷免發起人「不是我是誰呢?」後續始終與公民團體保持曖昧關係,既未公開全面擁抱,也未劃清界線。此種態度,可能加劇基層公民參與者的挫折感,也可能影響民進黨與地方公民團體的關係。
此外,張峻豪指出,賴清德在回應中雖強調施政調整與內閣重整,但對於立法院內部朝野對峙狀況,仍缺乏具體解方。他提出,目前尚未見賴政府主動提出召開國是會議、重新協商朝野總召或納入在野人選組閣等具體機制。行政團隊是否真正打開決策圈,仍待觀察。
在內閣改組部分,張峻豪亦質疑,日前傳出前內政部長徐國勇將接任民進黨秘書長,此舉是否代表賴清德在壓力下進一步緊縮用人圈、選擇更信任的舊班底,而非擴大納入多元聲音,恐讓外界解讀為政治空間收縮。

對於在野黨的反應,張峻豪對國民黨宣布由盧秀燕接任黨主席表達驚訝。他指出,盧秀燕是否事先知情仍不明朗,且本次罷免案集中於藍營優勢選區,是否能被視為「在野勝利」仍待評估。另方面,民眾黨與黃國昌於核三公投拿下超過400萬張同意票,遠高於過往核四公投票數,突顯其政治動員能量。
最後,張峻豪提醒,台灣社會對於核能議題的態度高度與政治立場連結,民眾不見得透過此次公投表達對核能本身的支持或反對。若民進黨長期將「廢核」視為神主牌,其政策包袱與民意落差將更為複雜,後續如何處理能源轉型與社會溝通,將成為檢視執政誠意與治理能力的指標。
(實習記者林佳玟對本文亦有貢獻)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