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台灣深度

數說2024台灣大選之一:是否再次政黨輪替?誰能影響總統選戰?

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執政黨可以連續執政第三任期。

端傳媒實習記者 姚拏云 記者 許伯崧 設計師 郭瑾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12-20

#政黨輪替#數說2024台灣大選#台灣大選#侯友宜#2024台灣大選#賴清德#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

【編者按】台灣將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第16任總統、副總統大選,並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民進黨現任副總統賴清德,以及國民黨現任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三人共同競逐,這也是台灣第八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

除了總統人選,本次大選中國會113席次將全數改選,其中包含73席區域立委、34席不分區立委,以及六席原住民立委。

數說2024台灣大選」將以系列報導,透過數據圖表,在選前為讀者呈現本次選舉的各種面貌,並進一步加以分析,呈現台灣論域場上所呈現的大選圖像。

台灣將出現第四次政黨輪替?

政黨輪替,在台灣有個通俗的說法叫做「換人做做看」;國民黨做不好就換民進黨、民進黨做完再換國民黨。

2024台灣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本次選舉呈現由柯文哲與同黨立委吳欣盈賴清德與前駐美代表蕭美琴,以及侯友宜與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的「三腳督」格局。

賴清德為現任副總統,欲帶領民進黨挑戰第三次連任。然而,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執政黨可以連續執政第三任期;換句話說,在歷經兩任八年的任期後,歷史上,台灣選民會更傾向將選票投給在野黨,以促成「政黨輪替」。執政黨挑戰第三任期的失利,也被稱為「八年魔咒」。

在民主政治中,定期選舉並由公民選出新任政府,為民主政體的特徵,在野政黨都有機會在定期選舉中上台執政,執政黨也可能因為不再受到選民的青睞而敗選下台;政黨輪替被視為民主政治的「防腐劑」。

政黨輪替,在台灣有個通俗的說法叫做「換人做做看」,加上在台灣過往的歷史經驗中,有著38年之久的戒嚴記憶,這也是世界所罕見的現象,因此,人民對於一黨長期執政心生警惕;「政黨輪替」在這樣的歷史記憶中便成為避免獨裁統治的工具性目的,此也意味著一種近似公平性的原則——國民黨做不好就換民進黨、民進黨做完再換國民黨(或其他政黨)。這樣的公平性,散發著一股素樸的情感,「換人做做看」的說法也因而在台灣廣為流傳;就算新上台的政府做不好,民主政治在下一次的選舉中還是可以讓它下台。

在本次台灣大選中,已經執政兩任的民進黨政府,在先天上即面臨不利的起跑點。根據台灣多家民調的數據顯示,有近六成的選民期待政黨輪替——而此,也是先前「藍白合」的大背景,藍白陣營聲稱在野整合是為了拉下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並多次強調:「有六成民意期待政黨輪替。」

民主政體中,政黨輪替通常被認為可以防止政府腐敗、提高競爭力及增加監督壓力,但反之可能促使政府決策者急於短期成效、減少必要的長期規劃。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已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分別是2000、2008及2016年,每隔八年即輪替一次,這也是「八年魔咒」的由來。

根據台灣中選會數據,2000年民進黨總統陳水扁、呂秀蓮在五組候選人中奪得39.30%的選票,達成台灣史上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2008年馬英九、蕭萬長組合則戰勝民進黨候選人,獲得台灣史上最高的58.44%得票率,國民黨重返執政,為第二次政黨輪替。2016年民進黨總統、副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陳建仁得票數則在三組候選人中以56.12%當選,在國民黨執政八年後,擊敗國民黨重新入主總統府,再次達成政黨輪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