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书展2019现场:人类世、右翼极端主义,欧洲当下两大思想关键词
而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一边内疚,一边目睹世界继续以原来的方式运行。
黄背心、现代性、欧洲困局、中式管控——2019巴黎书展不可错过的十本社科新著
十本新书分属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诸领域,但均以当代世界为主题。如今的世界陷入“现时主义”(présentisme)中,我们困守于当下,过去似已遥远,也无路通向前方。我们何去何从?该如何思考这样的世界?
专访艾力克·菲耶:你有一千种孤独,但文学是你的避难所
文学本身就是在练习缓慢,而在这世界维持缓慢,让情感、诗意与美这些观念能够在此避难,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抵抗,就是反叛。
台北国际书展2019:“独立”精神给书展大卖场带来了什么?
面对业界大崩跌,独立出版与独立书店可还有通往未来的机会与希望?
书架算命人与书界灵媒:我做选书师的一些故事
在那些客人面前,我好像是书界与人界之间的灵媒,为他们潜在的欲望、焦虑与人生秘密,去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一本书⋯⋯
朱宥勋:张爱玲又出遗作?明星作家作为产业链的发动机
爱财也应取之有道,特别当你是从作家的才华之中赚钱时,至少得负起“对得起作家”的基本伦理责任吧。
胡慕情:我怕他们以命相搏,却被迅速遗忘
面对汹涌的社会抗争,只记录下过程就可以吗?抗争中有哪些值得书写?胡慕情在层层追问中,从一桩土地征收案,梳理出台湾百年农地发展史。
富察:两岸出版比较的尺度陷阱
如果我们希望台湾出版可以对中国有影响力的话,除了对出版自由的坚守和捍卫,也要做出小型市场的示范,凸显在大一统的市场之外,还有各种在地化的可能。
2016香港书展,这8本书值得买
书展不是唯一的买书机会,不过既然来了......
这十本书你不能错过:2017台北国际书展购书指南
独立书店大呐喊;《人间》场景再现;香港人死了怎么办……
2018 法兰克福书展:当我在大展中寻找独立出版的同路人
一位美国独立出版社执行编辑谈到如何到加洲富豪区会见潜在金主,承受金主对她的衣著微言。她说,经营独立出版就是如何在金主意愿下保持编辑的独立性⋯⋯
李伯匡:香港书展,与有害的速食问答文化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抛弃对答案的迷信?毕竟,阅读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观察现实的方法,若要解决问题,仍需要亲证的经验和实践。
傅月庵:数位阅读阴影下的书展
20年沧海桑田,风云变色,台北国际书展到底怎么了?夜色深沉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数位阅读”威逼下无力挣扎的书展。
富察:台北书展的决然转身,与分众年代的出版演化
原本书展的逻辑是经销商式坪效概念——读者被简化为收割的对象,而非参与文化产业链的主体。
香港书展:新焚书坑儒,与资讯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香港书展人流奇观,背後却是台港关系变化;本地出版困局;铜锣湾书店事件为代表的自由打压;及雨运後深入社会骨髓的绝望与忧愤。香港还容得下自由书桌吗?
2018香港书展:吃老本做坏香港名头,对谁有好处?
“散货场”形象指向提出理念、核心价值、文化水平方面做得不足,兼之以往在商言商的政治中立共识逐渐被推翻,香港书展的影响力也因此进一步下降。
阿泼:在台北怀念香港书展
香港媒体看不到香港书展拥有的能量,台湾社会也无视书展能延伸的可能。没有哪个媒体有兴趣好好报导精采的座谈,让座谈记录可以被留下、发散,甚至滚动其他讨论。
谭光磊:台北书展,如何成为国际版权交易平台?
撇开什么“亚洲中心”的堂皇辞令不谈,台北书展确实有资格成为一个国际版权交易的重要平台。
陈颖青:台北书展还能走多远?
台北国际书展结束了,展后的台湾媒体评论全都是负面字眼。但就在开展的第二天,大陆著名的财经新闻媒体发了一篇长篇报导,盛赞书展,甚至及于会场外的“公民书展”。
去历史化的批评之外,我们可以为书展做什么?
忽视历史的批评,对推动书展进步的力度,十分有限。我们要先用自己的记忆──书展的历史,来检视和守护自己的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