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台北国际书展2019:“独立”精神给书展大卖场带来了什么?

面对业界大崩跌,独立出版与独立书店可还有通往未来的机会与希望?

台北国际书展2019。

台北国际书展2019。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作者 詹正德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02-14

#台北书展#台湾#书展

台北国际书展2019开展第三日了,到底书展活动对整体出版产业有何积极意义?正面来说,书展是每年出版业的最大节庆,许多出版社摊开之前的计划与成果给读者检视,争取更多读者认同;也有出版社认为这是直接与读者沟通的好时机,可借以理解市场趋势调整未来走向;至于业内互相交流或者国际之间的同业交流、版权交易等也都是书展的重要功能,不过一般读者不需要理会这些。

此所以也有不少出版社趁机标低价,清库存,导致“把展场变成卖场”一直是书展走向所面临的主要批评。虽然我觉得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没有不好,只要该把握住的分寸有把握住,不要失去书展鼓励阅读、支持创作的初衷,其他都是锦上添花。至于我辈独立书店经营者,原与书展距离就较远,但既然过去五年参展都引发读者热烈支持与关注,就趁此机会把整个业界积累的问题再抽出来滤一滤清楚,或也是另一种除旧布新。

“独立书店文化协会”与“独立出版联盟”每年掳获观展者目光。展现独立精神,也是独立书店和独立出版的价值,书展对此给予空间展现出来,从而争取更多读者认同,长期发展、深入实践,这跟把书展当成卖场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布展概念。

台北国际书展2019。
台北国际书展2019。摄:陈焯煇/端传媒

敌人不是电子书

犹记去年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拍了一部电影《非‧虚构情事》(Doubles vies)。全片以法国出版业为背景,几个主要角色全是出版业从业人员:从出版社总编辑及其演员妻子,到上有出版集团总裁,下有数位创新部门主管,往来的作家好友及其担任政要助理的同居女友等等;形式上类似杨导《独立时代》的“大风吹”,每个角色轮番碰面交谈,场景内容都是一般的都会上班族生活:开会、吃饭、应酬、出差、下午茶、渡假、讲演活动、新书发表会之类。特别的是交谈内容除了各角色间的性关系及私生活八卦以外,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在谈出版业的现况,而这些出版现况及其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拿来比对一下台湾,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异──或许全球出版业面临的问题本来也都差不多,毕竟这个行业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任何创新或技术的突破都难以对其进行根本上的改变。因为即使采行最传统、最基本的方式,它仍然能够运作下去,这就形成了某种出版的双面性(恰好与电影原名相呼应,但非电影之意):传统与创新并存,没有谁能取代谁。

当音乐及流行歌曲可以数位形式透过网路传递、下载,在云端上存取、分享时,做为前代载体的磁带及光碟便走入历史,所有以贩卖这些载体为生的通路及店铺,不论规模大小,几乎都是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的幸存者,但已无法影响整体结构),连喊痛的机会都没有。更进一步的影响则是“音乐产业”的创作、生产及流通模式也跟著改变──以往依“畅销排行榜”决定天王天后的时代已不复见,现在都改卖演唱会门票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