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法兰克福书展2019现场:人类世、右翼极端主义,欧洲当下两大思想关键词

而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一边内疚,一边目睹世界继续以原来的方式运行。

2019年法兰克福书展。

2019年法兰克福书展。图:Peter Hirth

特约作者 黄静 发自法兰克福

刊登于 2019-11-16

#书展

“无论灾难到来与否,我们大概都要为人类的未来文明建立 prototype(原型)了。”

这是德国心理社会学家、《气候战争》(Climate wars : why people will be kille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的作者Harald Welzer,在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一个只有西欧讲者的讲座《人类世:文化凌驾自然了吗》上所说的话。201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如约十月举行,这个齐集104国家、7450参展商的国际最大型书展,既是资本流动的交易场,也是世界文化思考趋势的风向标。笔者现场参加了一系列活动,也走在展场内外,深刻感受到的,是西方和国际文化社会如何正处在异托邦想像的惶恐之中,而这异托邦背后,指向两个关键词:人类世和右翼极端主义。

Harald Welzer 说出那句话的时候,环顾现场,观众也只有我一个亚洲人。今年的多场讲座都以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为题,环境学家、人类及考古学家、地理学者、政客、记者、文学作者相互交换看法。讲座都坐满了人,反应比其他大部分题目要好,然而多只以德语进行,只有小部分即时传译至英语和法语。纵然座谈果不其然朝“大家还是立即行动吧!”的结论结束,但一如所料,放眼四周,还是可见倾颓的塑料杯碟,一次性布景板,和数日间变成垃圾的大量纸制出版物。而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一边内疚,一边目睹世界继续以原来的方式运行。

人类世:当“保护环境”成为最俗套的口号

“人类世”是近年欧美西方政经、科学、人文历史、当代文化艺术以至民众间的普及词,是一个被热烈讨论、展演的概念。这词于2000年由荷兰大气化学家 Paul Crutzen 提出。曾因发现一氧化氮对臭氧层的破坏而获颁诺贝尔化学奖的他,当时并非是从学术严谨的地质学出发,以“人类世”替代“全新世”(Holocene)这个概念,而是近乎意气用事的冲口而出(见吴易叡文章《人类世:跨学科的爱恨情仇》),希望所有人来正视人类对环境的侵害和威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