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16香港书展,这8本书值得买

书展不是唯一的买书机会,不过既然来了......

刊登于 2016-07-22

#书展

2016香港书展,哪些书值得买?从时代思潮最前沿,到中港台三地的时局观察、思考,经典文化研究的重现,端传媒精选2016年上半年出版的人文读物,以飨读者:

《香港三年》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编者:张洁平,钟耀华

从2013年政改与占中运动开始,香港进入历史变革的窗口。变局仍在进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这三年变局究竟发生了什么?参与其中许多有血有肉的个体,又是怎样挣扎的生命经验?变局之中,反对运动如何集结与分裂?在流变的历史中,曾经的弄潮儿,沉浮过的七十年代火红、八十年代议会与街头经验,又能够给予当下什么样的启发?本书由端传媒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网上订购请按此

(今年,端传媒将推出三本书,分别是《香港三年》、《这不是一本爱情指南》及《红色新闻兵》,请光临香港书展 Hall1A-B38端传媒摊位选购,也可以与我们的编采人员面对面交流,详情请按此。)

《是荒诞又如何》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作者:陈冠中

陈冠中说自己是写作的人,“要活出时代的矛盾”,然后写下它,这是基本责任。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我们现在要回到“何为香港”的问题,“何为香港”即是“What is Hong Kong?”,后面包括“何时香港”“何处香港”“如何香港”或者“何如香港”,探问香港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是一条香港唯一走得通的道路,非常艰难,也可能很漫长,但却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只有破解偏执狂政局,我们香港人才可以结伴走到隧道的出口,共同体的政治才可能迈进良性循环的中道,拒绝最坏的选项,不因为固执单一教条所认可的最好而舍弃“包罗超广泛利益”的较不坏选项。尽管面前的现实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很险恶,但此刻仍要抱有希望。这样我们才会愿意风雨同路,不离不弃,坚毅忍耐,专注于细致而不粗暴的据理力争。香港人可能已经不相信明天会更好,但我们不能丧失想像明天的能力。

《不平静的江河:沿著中韩边界的奇幻旅程》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出版社:八旗出版社
作者:杨猛

中国北韩边境,两条用满语命名的河流——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其发源地长白山,暧昧地切割开两个专制共产国家,又神秘地把它们的人民连在一起。在这片区域可以窥见金氏极权神话的崛起秘密、中国北韩伟大友谊的幕后真相和畸形的外交关系。在这里,中国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狂热的领袖崇拜、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民无所不在的精神控制,巨大的贫穷;而北韩人似乎从中看到未来。非虚构作家杨猛在边境和北韩遇到了掌控中国、南韩、北韩三国敏感海域的走私大老、潜藏在一百万名中国朝鲜族人中的五万名脱北者、游走于共产党和劳动党之间创办大学的美籍韩国人牧师、依靠金氏政权而大发其财的中共元老后代……《不平静的江河》记录了杨猛2010年到2015年五年间,三次沿著中国和北韩的边境旅行的故事。只有中国人最能够理解北韩,因为中国的过去就是北韩的现在。

《给眼球世代的观看指南》( How to See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mages, from Self-Portraits to Selfies, Maps to Movies, and More)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Nicholas Mirzoeff
译者:林薇

网红当道、直播流行,为什么我们能忍受长达几小时观看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吃西瓜?如今人类在一天内所产出的照片数量已经超过整个十九世纪所产出的照片数量、每分钟上传到YouTube的影片总长度多达一百个小时、每个月人们在YouTube观看影片的总长度长达六十亿小时──这是一个视觉影像数量爆炸性增长、依赖视觉影像认识世界的时代。但这些大量的视觉影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看法,以及影响这个世界? 作者尼可拉斯•莫则夫认为,现在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们透过网路、萤幕所散布的视觉影像。他追溯视觉文化的历史根源,从自画像的历史如何演变为自拍,牵引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如何导向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继约翰•伯格(John Berger)和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之后,我们需要更具开创性与启发性的视觉文化论述。

《媒体失效的年代》(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Jeff Jarvis
译者:陈信宏

还在谈新闻已死,内容创业,还是继续批评阅读不兴、经典已死?资讯爆炸的表象之下,这些内容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正面意义?我们可以应用全新媒介生产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形式,让这些内容成为未来举足轻重的经典吗?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该怎样洞察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媒体把自己界定为“内容创造者”,会不会是一个最大的陷阱?科技颠覆了新闻产业──包括其关系、形式与商业模式──却也为新闻的改善、扩张、重新想像与长久维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本书是纽约市立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探索新闻各种可能未来的著作。内容聚焦在讨论大众/分众媒体的此消彼长;同时直接断言了传统媒体消亡的核心原因,以及正在遽变中的未来。本书中并没有爬梳媒体与网路发展的过去,而是著眼在未来发展上,重新对“新闻媒体”的受众、记者、载体的未来形式进行阐述。

《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Heroes: Mass Murder and Suicide)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法兰克‧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
译者:林丽雪

从美国、挪威的无差别枪击,到台湾的随机杀人;从日韩、经济危机后的欧洲,到香港学生自杀潮,资本主义体制和现代人集体精神处境间,有何复杂连结?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要探讨的题目不只是犯罪与自杀,还想谈已经弥漫在当代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与自杀动机,以及一种因焦虑与攻击性而导致的暴力现象。”作者法兰克‧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欧洲左翼思想家。也许他对资本主义病灶的指认略显空泛,起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人的软肋:被困在对秩序的教条守护中,对失序简单粗暴、不知所措。

《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The Gate of Darkness)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作者:夏济安
译者:万芷均 / 陈琦 / 裴凡慧 / 陶磊 / 李俐 等合译 / 王宏志 审订

半个世纪前,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作家们做过一番分析解读。他所著的《黑暗的闸门》(The Gate of Darkness)自1968年英文版问世以来,便在海外产生极大影响,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研究领域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书中细致梳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纠缠,深入揭示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夏济安独特的角度,呈现了这些革命斗士文人的另一面貌:软心肠的共产主义者瞿秋白,名为左联文学领袖,实则在内部四面受敌的鲁迅……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对《黑暗的闸门》英文版全书重新翻译,增录夏济安另一篇相关的重要论文,并邀请翻译学研究专家王宏志教授对译稿全文审订,首次推出这本经典著作的完整中文版。

《天才:麦斯威尔‧柏金斯与他的作家们,联手撑起文学梦想的时代》(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作者:A. Scott Berg
译者:彭伦

麦斯威尔‧柏金斯的编辑人生:那是美国刚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步入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汤玛斯‧沃尔夫、范达因、林‧拉德纳……等人发出新世代文学之声的时代,隐居幕后的传奇编辑麦斯威尔‧柏金斯,以宏阔的视野、反映时代的品味、无与伦比的认真态度与坚毅自制的服务性格,成为作家最睿智的舵手,最忠实的朋友。这位二十世纪最富传奇性与盛名的编辑、出版人,为世界发掘有才华的写作天才。这本书是普立兹传记文学奖获奖作家史考特‧柏格作品,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