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来函: 从《幸福绿皮书》读《在世界与我之间》——如何定义文明

钢琴家遭受无尽歧视后,临近崩溃边缘。他对著司机竭斯底里地说:“他们请我来演奏,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实现文明,而非真的能接受并喜爱我。”

《幸福绿色皮书(Greenbook)》电影剧照。

《幸福绿色皮书(Greenbook)》电影剧照。网上图片

黄琬咏

刊登于 2019-02-22

#《幸福绿皮书》#种族平权#电影#读者来函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幸福绿色皮书(Greenbook)》这部电影讲述一位天才非裔钢琴家,聘请了一位潦倒失业的义大利白人作司机,在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的一场公路旅行。故事里的种族阶级,跟现实有著强烈的反差,尤其是求职面试的一幕:黑人钢琴家坐在冠冕堂皇的大厅皇位上,高傲地俯视坐在低矮椅子上的白人司机。那一个定格,活像是导演多年来对种族歧视的愤恨,所浓缩成的小复仇。

虽然在旅途上,钢琴家成功以才华溶化了司机因社会教化而成的种族歧视。可对当时的社会来说,黑色的皮肤是烙在身上,无法遮盖的身分象征。钢琴家始终无法摆脱他人歧视的目光,与社会既有的阶级制度:他在酒吧被无故殴打,在公路上被警察截停禁锢,在演奏场合被拒绝使用室内的洗手间。他只能无奈地穿著华冠丽服,住进充满跳蚤的廉价旅馆中。他的才华被世人拥戴恭维,但他自我的本质,却遭世人鄙夷唾弃。

钢琴家遭受无尽歧视后,临近崩溃边缘。他对著司机竭斯底里地说:“他们请我来演奏,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实现文明,而非真的能接受并喜爱我。”

那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到底何谓文明呢?

以暴力争取文明

“在美国,损毁黑躯体的权利是文明的象征。”

《在世界与我之间》

翻阅美国历史,非洲黑人早在英国殖民时期便被遭输入美国奴役。后来,国家熬过了独立战争,终成立联邦政府,却还是因政治与社会的分歧,而闹出南北战争。国家再度分裂,成了南北阵营的局势:北方多为实行自由经济的“自由州”,提倡解放黑奴;而南方则多为保留旧有阶级观念的“蓄奴州”,拥护合法奴隶制。直到北方政府胜出战争,黑奴才于1865年重获自由。[1]

由此可见,其实文明的诠释,在南北州份,有著偌大的分歧:北方的文明是自由平等,而南方的文民则是菁英统治。这种差异,甚至引发了死伤无数的南北战争。也就是说,这种差异的力量之大,达到了逼使人民使用暴力来解决分歧的程度。

若要再深入理解何谓文明,那得看看当初美国争取独立时,如何看待“人民”一词。

人民还是公民?

“美国的问题不在于悖离‘民有政府’的理念;问题在于定义‘人民’一词的方式。”

《在世界与我之间》

经过漫长的革命,美国终在1776年通了过《独立宣言》。此宣言撷取了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英国政治概念:政治权即基本人权,因而具有普遍性。[2]换句话说,统治者施政时必须考量人权。所以美国当年所通过的“民主”概念,包括管控多数人的暴政,不让大众剥削基本人权。

当代对人民(people)的定义,普遍为国家境内的人,均具有基本人权。而公民(citizen)的定义,则为国家内享有权利并须实践义务的人。而美国宪法中,更注明了公民该拥有法律的平等保护,任何人不得剥削其自由或财产。[3]

在南北战争前,黑人在南方被视为为奴隶,尽失基本人权,连“人民”也称不上,已是不争现实:而在北方,林肯总统虽发表了《解放宣言》,但所谓释放黑奴,某程度上只为招募他们加入北方军,并借此获得国际支持,向南方施压[4] 。黑人只不过由奴隶,转变为战争中的棋子。

直到后来北方战胜,种族歧视问题依然严重。战后至50年代,黑人的生活依然如电影的描写:他们仍遭受警方无理殴打扣留;仍被拒绝于某些场所之外,如公车,餐厅,学校,等等。最让人气愤的,是当时最高法院更判决了这种“隔离但平等( Separate but equal)”的表现,并不违宪。

由此可见,拥有如芭比生活方式的美国梦,其实并不把黑人包括在内。虽然大部分黑人获得了人民权利,却还是无法取得公民权利。

黑街游戏

“他们的‘安全’指的是学校、投资组合、摩天大楼。我们的‘安全’指的是只能蔑视我们的配枪警员,而派他们出勤的社会也有同等心态。”

《在世界与我之间》

经过60年代的一轮黑人平权运动,情况虽渐有改善,可他们其实仍因住房歧视,而被隔离于自己的社区:由于黑人迁入房子后,房屋本身的价格,连带周边社区的房屋价格也会下降,因此地产经纪便拒绝把某些区域的房子卖给黑人。而当年他们被剥削的累积财富自由,更造成了延至今天的巨大种族贫富差距。[5]

在黑人社区出生的一刻,孩子就注定了必须作出一辈子的抗争:为基本安稳生活而作的流血抗争。

《在世界与我之间》一书中所描述的黑人社区(又称“黑街”),充斥著未知的暴力,性罪行与毒品。每个拐弯,都有机会碰上致命危险:被人拖进后巷,或者被子弹射穿头颅,从此于世间消失。作者描述了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异常心酸:“他(作者)不是挨我揍,就等著挨警察揍。”小孩子必须学会打架,又或至少要锻炼出粗鲁的嗓子,才能获得些许生存的可能。[6]

在现今的文明社会的黑街中,暴力竟成为了一种生存的必需品。居住在黑街,只要活著,就要对抗对死亡的恐惧。而恐惧的对象,不单单是把他们当作异类的官方警察,更包括与他们有著同一肤色的人民。在恐惧中过活,遑论建立互信,就连人与人之间的普通交流,也能成为威胁生命的举动。

居住在这被社会隔离的社区中,人们再将自己与他人隔离。这是何等程度的孤独与不安。

消弭隔离的关键

“在我不如白人,也不如黑人,更不如男人。那到底我是什么?”

电影《幸福绿色皮书》对白

钢琴家在电影中段,披露了自己的真正身分:黑人同性恋者。他的才华,原本已将他从大众隔离;他的黑人身分,又将他从白人观众与表演者隔离;他的同性恋者身分,更将他从当时的社会中隔离。作为一个小小小众,他却依然活得从容,在台上挥洒自如,获得台下如雷掌声。

他处于世界与世界之间,仍然如此成功,关键在于他能以笑容回应歧视者的暴行。他遭受警察羞辱禁锢时,就处之泰然地致电总统;他被指示使用室外庭院的肮脏厕所时,就默默坐车到老远的厕所;他在南方被不断无故羞辱时,他仍愿继续巡回演出,为黑人争一口气。

他坚强地维护尊严,让他获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就如电影的描述,成功的关键, 是尊严,而非暴力。而有尊严和天才,也是不够的,还要有勇气,才能打动人心。

看毕这部电影,心里一直想著黑人平权运动一路以来的辛酸,不禁再次阅读了奥巴马当选总统时的演讲稿。那一句“改变已经降临美国”所承载的希望,是多么动人。只盼将来会出现更多有勇有谋的思想家,在文明的社会中,无须暴力抗争,也能为种族平等争取更多的改变,为少数族裔争取作为公民应有的平等。

当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其实是一场永无终结的抗争。

[1] 美国国务院(2017),《美国历史简介》,台湾:美国在台协会

[2] 美国国务院(2017),《美国历史简介》,台湾:美国在台协会

[3] 美国在台协会 (年份不详),《美国宪法》 ,美国资料中心

[4] 沈旭晖(2017), 《美国南北战争真的是“解放黑奴之战”吗?》

[5] Ezra K., Joe P. (Writer) (2018). The Racial Wealth Gap. In Claire G.( Executive Producer) , Explained , USA: Netflix

[6] 塔-奈希西.科茨 (2015), 《在世界与我之间》,台湾:卫城出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