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中港台猪年10大贺岁片:继续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吗?

中国资金、香港导演、三地演员共襄盛举的大片,频见于近年贺岁档,但受限政治因素及文化差异,三地往往各自过年,这一局面在猪年会有不同吗?

据周星驰的说法,《新喜剧之王》不是重拍,而是“女版尹天仇”的逐梦故事。

据周星驰的说法,《新喜剧之王》不是重拍,而是“女版尹天仇”的逐梦故事。网上图片

特约作者 郑秉泓 发自高雄

刊登于 2019-02-03

#贺岁片#电影#台湾#香港#中国大陆

贺岁片,顾名思义就是在岁末上映、横跨整个年节假期的院线电影。这个专有名词虽来自香港,概念却非华语电影独享,它往往配合在地脉络,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以西方国家为例,从圣诞到新年这段长假,往往会上映不少节庆意味浓厚、适合全家观赏的电影;而对美加来说,感恩节档期通常会上映阐扬家庭价值的阖家欢亲情电影,此点似乎相当符合华人世界“贺岁片”的定义。就日本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正月映画”(即贺岁片)莫过于拍了48集的《男人真命苦》,这系列电影多在每年的盂兰盆节和新年正月初一上映,看红白对抗跨年,隔天全家一起进戏院看最新一集《男人真命苦》开启新的一年,曾经是好几个世代日本国民最美好的集体记忆。

贺岁片的集体记忆

“贺岁档”之于华人,通常意指农历春节档期;但广义来说,从新历元旦以至农历元宵都可以算入贺岁档。香港早在1960年代,就会因应农历春节档期拍些片名沾点好运题材热闹喜趣的庶民电影,到了华语电影市场灿烂辉煌的1980年代,春节档期除了红极一时的赌片及成龙一年一度的动作电影之外,总会有市场嗅觉灵敏的制片号召一大票帅哥美女竞演大堆头贺岁电影,故事往往环绕“家和万事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阐述家庭价值的保守主题,或许拍得急就章而不够深刻,但求应景喜庆,迎春接福也就够了。例如由杜琪峰导演,周润发钟楚红等人主演的《八星报喜》,就极具代表性(后来由周星驰、张国荣、张曼玉领衔主演的《家有喜事》同样脱胎于此,就连大哥角色也同样由黄百鸣饰演)。

于是即便近年贺岁档屡屡推出中国资金、香港导演、三地演员共襄盛举的大片,但受限政治因素及各地文化差异,中、港、台最终往往仍是各贺各的岁,各赚各的钱。

1992年,由周星驰、张国荣、张曼玉与黄百鸣领衔主演的《家有喜事》。
1992年,由周星驰、张国荣、张曼玉与黄百鸣领衔主演的《家有喜事》。网上图片

香港1980年代贺岁片从许氏三兄弟到成龙和双周(周润发、周星驰)各领风骚;中国1990末先有冯小刚导演的草根喜剧《甲方乙方》开贺岁先河,后来迈入21世纪大片时代,张艺谋、陈凯歌加上香港兵团如徐克、周星驰等通通来抢市。相形之下,台湾自1980年代起便对香港贺岁片照单全收,“最佳拍档”和“富贵逼人”系列、成龙的动作片、黄百鸣的“家有喜事”系列、王晶的赌片、徐克的新式武侠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几乎占满台湾中壮派观众的集体记忆。可惜的是,台湾电影自身除朱延平执导的大堆头喜剧之外,并无产出什么更具本土性格及历史价值的贺岁片,必须将时间点拉到朱延平还没崛起之前,才会惊喜发现,原来琼瑶的三厅爱情文艺片、侯孝贤早期文艺片作品如《就是溜溜的她》和《风儿踢踏踩》,曾经进攻过贺岁档。

台产贺岁片,猪哥亮以后是什么

2000年以后,台湾电影市场的发行、映演情势丕变,无论台片还是港片皆不敌好莱坞动作大片从制作、发行到映演的先天优势,华语片相继退出台湾贺岁档战场(除非像《霍元甲》这类华语武侠大片与美商合作,才能成功突围),加上中国电影在台湾上映有配额限制(一年十部),很多由中国出品的贺岁大片无法在农历春节档期两岸三地同步推出(例如周星驰的《美人鱼》和《西游‧伏妖篇》),而地域色彩浓厚的部份港产贺岁片又因与台湾本地口味不合片商引进意愿不高,于是即便近年贺岁档屡屡推出中国资金、香港导演、三地演员共襄盛举的大片,但受限政治因素及各地文化差异,中、港、台最终往往仍是各贺各的岁,各赚各的钱。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