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
-
時代命題
呂頻:見證中國女權二十年
「當一切都被壓制,當好像不和諧的聲音都在被消滅的時候,女權主義它卻維持著一個另類的社會批評的空間。這多麼重要,不單對女權主義重要,對整個國家也非常重要。」
-
評論
馮嘉誠:「奶茶聯盟」,東南亞跨國社運的創造與局限
主流民意對「奶茶聯盟」的理解,仍然停留於對「中國因素」的想像。但一種共同的情感動員也在逐漸成型⋯⋯
-
現場手記:那些支持黑人同命運動的華人青年
「和非裔美國人一樣,在一些情況下中國人也被塑造成『壞的少數族裔』。就像現在,我們有時候是模範,有時候也可能被看成是病毒或者間諜。」
-
評論
呂大樂:為什麼香港的社會運動不能轉化?
基本上,政黨只是走在社會運動的後面,而未能將其訴求演繹為議會政治所可以代表、推動的議程。同時,政黨也未能為運動提供持久鬥爭的出路。反之,尾隨其後的政黨只想藉此而維持其民眾的接觸,並以此來吸收民意的支持。
-
記者手記:白宮內特朗普正在講話,白宮外催淚彈驅散示威者
六十年代平權運動,曾令華盛頓連續數日火光沖天。而如今,Floyd的去世能為非裔美國人的生存狀態帶來什麼改變?
-
評論
美國的社會運動在走向「香港化」嗎?
在全美蔓延開的抗議運動更加去中心化,但其議題和生態有哪些獨特之處?
-
立會內外的塗鴉:「無大台」幫香港抗爭釋放了哪些慾望?
塗鴉作為重奪城市權利、也是最低破壞力的行動手段,長期在香港社會運動中缺席,卻在這次去中心化運動狀態中爆發,沖入立會,塗抹下動人圖像與字句⋯⋯
-
社運父母開辦Kids Club:為何亂世裡我們要教孩子種田
「我們很可能會失敗⋯⋯最後迎來極權和黑暗。但在這樣的時代,如何不喪失希望?」
-
加泰隆尼亞抗議現場:「審判」與「被審判」的一周
「政治犯」、警察暴力和對政府的失望……讓本對獨立運動並不同情的普通人,也加入了遊行隊列。
-
「我們反對一切」:即將週年的法國黃背心,何去何從?
致敬香港、關注氣候、沒有政治目標……還在街頭的都是誰?他們在想些什麼?
-
評論
張育軒:十年來最血腥的街頭抗議之後,伊拉克青年想要的是什麼?
破碎脆弱的政治體制、外國干預,與戰爭後遺症困擾著伊拉克的年輕人,但他們又能如何改變現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