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運領袖到走入體制,林飛帆離開「太陽花」現場之後|端聞 Podcast太陽花學運十週年

從學運領袖到走入體制,林飛帆離開「太陽花」現場之後|端聞 Podcast

從學運抗爭者走進體制,有哪些事是他25歲從沒想過,到35歲才逐漸明白的?

重回太陽花學運現場,聽見「20歲」的聲音|端聞 Podcast

十年前,「太陽花學運」改變台灣,十年後,時間改變社會與記憶,不同世代的年輕人也有著不同的學運記憶。

太陽花前浪——繁盛抗爭中,鋪展的學運組織與青年行動者網絡

先前互信合作的基礎,累積到318成為板機般的機制,然後「砰」一聲,組織、運動、民意都往不可控的方向爆發了。

一念之變,十年之途:太陽花精神的離散與重訪

如今在距離太陽花既不遠也不近的十週年,記憶這場運動最好的方式,也許已不再僅是談論它的歷史定位與成就。

「無論好壞,都構成現在的我」:五位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十年轉瞬

「318是超出當時社會的事,它是社會運動,也不只是社會運動。」

藍綠以外的台灣大選,為何「第三勢力」始終難以突圍?|音頻報導

在沒有解決統獨問題之前,台灣很難形成一個真正的「第三勢力」嗎?

第三勢力何處去?柯文哲背後停滯的藍營與台灣新保守主義的崛起

所謂的第三勢力在傳統保守派政黨陷入僵局時更有新保守主義的面貌的可能。

香港碼頭工人大罷工十週年:罷工與社運的相輔相成,在香港還能重現麼?

這樣大規模的罷工有可能再發生嗎?碼頭罷工對於今天的勞工有什麼意義?

民運圈#MeToo調查:圈外是極權,圈內是父權,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這些被指控性騷擾的人,沒有意識到極權和父權的同構性,對自己壓迫者的角色一無所知。」

韌性的藝術:亞特蘭大「廢除警察城」運動的啓示

如今,「廢除警察城」不僅在反對一個既定的項目,更關於政治格局,草根動員的邊界,關於普通人還可以如何用肉身抵抗嗜血的機器。

白紙運動被捕者:她們是誰,經歷了什麼?

如此年輕,又如此熱情,假以時日,她們能承擔起更多。只是,如今面臨嚴厲的打壓,「起點卻彷佛成了終點」。

大型社運創傷之後,他們在時代崩壞中如何自我療癒?

「我覺得這一代人會有一種迷失。不斷參加社運,但過後我們到底是誰?」

韓國八十年代的武俠熱:在社會抗爭的年代,金庸小說如何影響了韓國年輕人?

這股金庸武俠小說熱風在韓國延續了十年,然後化為清風縈繞在讀者心頭,使那一代韓國讀者至今對香港抱有好奇與好感。

黃厚銘:擔心核四重啟、國民黨復辟或中共併吞?不如一起為公投打拼

國民黨表態支持藻礁公投後,讓許多人擔心若投下贊成票,就是給國民黨復辟的機會、甚至協助中共併吞台灣。

我城的鬼魂:論《花果飄零》與本屆金馬獎的香港電影

當今香港的電影,正在戲院中不斷流動與拼湊,成為濃厚的集體記憶。

影像:俄反對派領袖被判入獄,引發十年來最大規模街頭抗議

被投毒後康復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尼回到俄羅斯,隨即被捕。他指控普京擁有豪華別墅的調查短片在網上廣為流傳。

呂頻:見證中國女權二十年

「當一切都被壓制,當好像不和諧的聲音都在被消滅的時候,女權主義它卻維持著一個另類的社會批評的空間。這多麼重要,不單對女權主義重要,對整個國家也非常重要。」

馮嘉誠:「奶茶聯盟」,東南亞跨國社運的創造與局限

主流民意對「奶茶聯盟」的理解,仍然停留於對「中國因素」的想像。但一種共同的情感動員也在逐漸成型⋯⋯

現場手記:那些支持黑人同命運動的華人青年

「和非裔美國人一樣,在一些情況下中國人也被塑造成『壞的少數族裔』。就像現在,我們有時候是模範,有時候也可能被看成是病毒或者間諜。」

呂大樂:為什麼香港的社會運動不能轉化?

基本上,政黨只是走在社會運動的後面,而未能將其訴求演繹為議會政治所可以代表、推動的議程。同時,政黨也未能為運動提供持久鬥爭的出路。反之,尾隨其後的政黨只想藉此而維持其民眾的接觸,並以此來吸收民意的支持。

華府騷亂現場:「總統先生,你怎麼看喬治·佛洛依德?」

六十年代平權運動,曾令華盛頓連續數日火光沖天。而如今,Floyd的去世能為非裔美國人的生存狀態帶來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