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
-
民運圈#MeToo調查:圈外是極權,圈內是父權,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這些被指控性騷擾的人,沒有意識到極權和父權的同構性,對自己壓迫者的角色一無所知。」
-
另一個世界的可能
韌性的藝術:亞特蘭大「廢除警察城」運動的啓示
如今,「廢除警察城」不僅在反對一個既定的項目,更關於政治格局,草根動員的邊界,關於普通人還可以如何用肉身抵抗嗜血的機器。
-
白紙運動被捕者:她們是誰,經歷了什麼?
如此年輕,又如此熱情,假以時日,她們能承擔起更多。只是,如今面臨嚴厲的打壓,「起點卻彷佛成了終點」。
-
大型社運創傷之後,他們在時代崩壞中如何自我療癒?
「我覺得這一代人會有一種迷失。不斷參加社運,但過後我們到底是誰?」
-
【Plus會員季度圓桌】當社運退潮,威權再臨,紅線下的記者如何繼續做新聞?
他們的經歷又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韓國八十年代的武俠熱:在社會抗爭的年代,金庸小說如何影響了韓國年輕人?
這股金庸武俠小說熱風在韓國延續了十年,然後化為清風縈繞在讀者心頭,使那一代韓國讀者至今對香港抱有好奇與好感。
-
香港在金馬
我城的鬼魂:論《花果飄零》與本屆金馬獎的香港電影
當今香港的電影,正在戲院中不斷流動與拼湊,成為濃厚的集體記憶。
-
黃厚銘:擔心核四重啟、國民黨復辟或中共併吞?不如一起為公投打拼
國民黨表態支持藻礁公投後,讓許多人擔心若投下贊成票,就是給國民黨復辟的機會、甚至協助中共併吞台灣。
-
影像:俄反對派領袖被判入獄,引發十年來最大規模街頭抗議
被投毒後康復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尼回到俄羅斯,隨即被捕。他指控普京擁有豪華別墅的調查短片在網上廣為流傳。
-
時代命題
呂頻:見證中國女權二十年
「當一切都被壓制,當好像不和諧的聲音都在被消滅的時候,女權主義它卻維持著一個另類的社會批評的空間。這多麼重要,不單對女權主義重要,對整個國家也非常重要。」
-
評論
馮嘉誠:「奶茶聯盟」,東南亞跨國社運的創造與局限
主流民意對「奶茶聯盟」的理解,仍然停留於對「中國因素」的想像。但一種共同的情感動員也在逐漸成型⋯⋯
-
現場手記:那些支持黑人同命運動的華人青年
「和非裔美國人一樣,在一些情況下中國人也被塑造成『壞的少數族裔』。就像現在,我們有時候是模範,有時候也可能被看成是病毒或者間諜。」
-
評論
呂大樂:為什麼香港的社會運動不能轉化?
基本上,政黨只是走在社會運動的後面,而未能將其訴求演繹為議會政治所可以代表、推動的議程。同時,政黨也未能為運動提供持久鬥爭的出路。反之,尾隨其後的政黨只想藉此而維持其民眾的接觸,並以此來吸收民意的支持。
-
華府騷亂現場:「總統先生,你怎麼看喬治·佛洛依德?」
六十年代平權運動,曾令華盛頓連續數日火光沖天。而如今,Floyd的去世能為非裔美國人的生存狀態帶來什麼改變?
-
評論
美國的社會運動在走向「香港化」嗎?
在全美蔓延開的抗議運動更加去中心化,但其議題和生態有哪些獨特之處?
-
社運父母開辦Kids Club:為何亂世裡我們要教孩子種田
「我們很可能會失敗⋯⋯最後迎來極權和黑暗。但在這樣的時代,如何不喪失希望?」
-
加泰隆尼亞抗議現場:「審判」與「被審判」的一周
「政治犯」、警察暴力和對政府的失望……讓本對獨立運動並不同情的普通人,也加入了遊行隊列。
-
「我們反對一切」:即將週年的法國黃背心,何去何從?
致敬香港、關注氣候、沒有政治目標……還在街頭的都是誰?他們在想些什麼?
-
評論
張育軒:十年來最血腥的街頭抗議之後,伊拉克青年想要的是什麼?
破碎脆弱的政治體制、外國干預,與戰爭後遺症困擾著伊拉克的年輕人,但他們又能如何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