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蛋糕」直播後消失的李佳琦:因無知而觸犯政治禁區的悖論評論

「坦克蛋糕」直播後消失的李佳琦:因無知而觸犯政治禁區的悖論

當知道一件事比裝作不知道一件事的難度更大時,犯錯幾乎就變得不可避免。

16首六四歌:戴上耳機,這些隱秘或公開的燭光仍在

這些歌聲,不會輕易被強光淹沒,也不會因沒有擴音器而失去聲音。

上海大學生在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他們不約而同陷入生活的泥沼,想著怎麼賺錢、怎麼過得更好。只是,偶爾談起那段經歷,便「汗毛直豎」,像回到了那個年代。

六四33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它迫使每個人去檢審,香港人所想要的未來,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中大民主女神像、嶺大六四浮雕今被移走,台灣團體集資在台重建「六四恥辱柱」

屹立香港大學24年的國殤之柱,前晚遭港大強行拆卸移走。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今晨亦被校方悄悄移走。

六四集會案民主派八人被判囚,黎智英:假如紀念是罪行,那就讓我承擔

何桂藍陳情時只有一句:今天對我的判刑,就是對每一位當日出現在維園的香港人判刑。

【全文】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如果法庭一定要用煽惑、被煽惑這些字眼,不如說,是香港人煽惑了我要按良知行事。

【書摘】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灣記者楊渡赴北京天安門廣場採訪。32年後,他將回憶寫成《未燒書》。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我們現在繼續做的,也會成為國殤之柱故事的一部分,這就是我想要的,讓它去反映香港民主、自由的狀況。」

六四悼念被畫「句號」,然後呢?五種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經點燃的蠟燭,都是一個雕塑。」「大型集會那種視覺化的呈現會因打壓暫時喪失,但打不散人們幾十年來的默契⋯⋯」

黎恩灝:當紀念六四也可能違反國安法,法治的最後防線在何方?

香港本地的法治和司法獨立,在實施港版國安法前後,如何嬗變?

把手指放在傷口上:吳仁華記錄六四的28年

28年如一日,他找到了開坦克的人, 他收集着受難者的資訊,因為他覺得六四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兩岸、新疆、六四⋯⋯被牆前,Clubhouse中文房間在聊哪些公共議題?

短短幾天內,湧入這個新興純聲音聊天平台的兩岸三地用戶,通宵達旦地討論起了「敏感話題」。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90年代:台灣野百合學運三十年

當89年北京天安門運動以槍聲作結、一代青年開始流亡海外之時,台北街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廣場學運。以「廢除代表大陸各省的萬年國代」為主要訴求,這批出生於1970年前後的青年學生,意外地推動台灣90年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的浪潮。

紅色工程師李鵬的一生

他的經歷是1949後一整代「又紅又專」的中國技術官僚的集體寫照。他在起伏的政治鬥爭中一路上升,最終決定並持續影響着那個時代和今天中國的樣貌。

白信:科技苦力主義的崛起與新冷戰的現實

當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新自由主義破產後,中美間以新苦力主義為中心的國家與資本的共謀也宣告破產,中南海和華爾街的合作再難以為繼,雙方的分岔開始了。

影像現場:維園燭光延續三十載,人民不會忘記

在《逃犯條例》修訂陰霾和不斷緊縮的政治環境之下,六四事件踏入三十週年,維園燭光依然。主辦方公布集會人數高達18萬,創下5年來新高。

專訪前四通總裁萬潤南:三十年來血仍未冷,格局變化將帶來新局面

海外民運30年,他不認為是成功,但也絕不認為是一場失敗。海外民運被「修理」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被「屠宰」掉,正顯示其韌性之強。「至少我們血還是熱的,骨頭還是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