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何欣潔
  • 攝影:謝三泰
  • 2020-03-16

當89年北京天安門運動以槍聲作結、一代青年開始流亡海外之時,台北街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廣場學運。以「廢除代表大陸各省的萬年國代」為主要訴求,這批出生於1970年前後的青年學生,意外地推動台灣90年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的浪潮。

1990年3月18日,台北,黃華、吳哲朗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的總統直選說明會。

1990年3月16日,是台灣「野百合學運」拉開序幕的第一日,距今整整三十年。當時,台灣政府與社會各界已連續九個月熱情聲援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1989年6月3日,藝人孫越主持的「血脈相連 兩岸對歌」集會,更於現場連線時意外見證軍警於天安門開槍的一刻,對於學運、廣場、絕食與學運所追求的民主自由等概念,並不陌生。而在1980年代末期,台灣相繼發生520農運、鄭南榕自焚等重大社會事件,校園內則發生「自由之愛」學運,社會衝撞體制的能量亦來到臨界點。

隔年三月,台灣學生亦展開了自身的廣場運動。以「廢除萬年國會」為主要訴求,當中除了揭示「萬年國代不代表我」的民主理念之外,亦含有「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確定無望」的歷史課題。

中華民國《憲法》明定總統由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產生,每縣市選出一名國大代表,台灣省共計有27名國大代表,於1947年11月投票;立法院則於1948年1月投票。這批國大及立委代表,是二戰後中華民國第一批全國級的中央民意代表。隨著中央政府失去大陸統治權,台灣省成為中華民國「最後的國土」,這批選舉產生的民意代表,因「尚未反攻大陸」遲遲無法改選,成為歷史性的「萬年國代」。1990年三月,這批普遍出生於1970年前後的大學生,再也無法忍受這種「以一省承擔一國」的畸形體制,走上街頭,要求改革。

端傳媒製作的野百合歷史年表,將自89年天安門學運始,至90年六月止,帶讀者回到廣場學運騷動的那一年。重看當時的青年,如何在「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之下,激越地走進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

1989.4.15
北京/胡耀邦逝世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民眾於天安門附近集合悼念,並提出政治改革訴求。

1989.4.26
北京/四二六社論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於頭版發表〈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 ,指責「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陰謀推翻中共和現行政治制度。

1989.5.13
北京/學生絕食抗議

四二六社論引發學生強烈不滿,促使更多人上街遊行,政府遂決定與學生代表會面。但部分學生領袖認為「對話」只是「誘騙學生」,決定以絕食抗議方式要求政府收回四二六社論。其他城市大學生亦開始響應,組織各式抗議與罷課活動。

  • 1989年4月26日,北京,學運期間高等院校學生聯會記者會。

1989.5.18
台北/國民黨聲援學生運動

中國國民黨發表聲明,表示對將透過各種管道對民主運動給予最大的支持,獲九名國民黨立法委員連署聲援書,並送往北京在天安門前宣讀。

1989.5.20
北京/中國宣布實施戒嚴

1989.5.23
台北/各界聲援運動

台灣朝野各界開始響應聲援天安門運動,近百位立委連署提案;國安會秘書長蔣緯國籲中共當局應「立即放下武器,拿出民主的誠意與學生對話」。

1989.5.28
台北/藝文界發起募款、錄製〈歷史的傷口〉

台灣藝文界發起聲援募款,監督小組成員包括林懷民、賴聲川與申學庸,向大眾募集金錢、物資送往北京;四家唱片公司集結當紅的李宗盛、黃韻玲、張信哲、張雨生、小虎隊等歌手錄製歌曲〈歷史的傷口〉 聲援學生運動。

1989.6.4
台北/李登輝發表聲明譴責中共暴行

6月3日,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血脈相連 兩岸對歌」集會,聲援「北平天安門廣場」學生,由孫越擔任主持人,與現場記者連線時,台北現場群眾意外見證開槍時刻。台灣北部學生4日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聲援中國學生,各大學發起悼念行動;總統李登輝於當晚發表聲明,「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國防部下令國軍「停休返防」。

北京/中國戒嚴部隊清晨於天安門執行清場

  • 1989年5月1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絕食的學生。

1989.6.5
台北/各級政府首長聲援北京民主運動

台北市市長吳伯雄等地方首長發表聲明譴責中共暴力;行政院公布特別措施,將對放棄大陸護照的留學生和學者發放中華民國護照,並提供學費和生活補助。

北京/中共開始圍捕抗議人士

中共開始圍捕「反革命暴徒」和「動亂份子」,學生領袖陸續流亡美國、法國。

1989.6.7
台北/行政院長公開悼念六四犧牲者、林義雄絕食聲援

行政院院長李煥、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等人於國父紀念館前悼念民主運動犧牲者;民主進步黨林義雄等人為支持民主運動,發起300小時絕食活動。

1989.6.9
北京/鄧小平首度公開露面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公開接見戒嚴部隊高級幹部,並發表演講稱「示威活動是為了推翻共產黨以及國家」。

  • 1989年4月18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廣場。

1989.6.13
北京/中共對學生發布通緝令,進行大搜捕

國家公安部向全國發布對王丹、吾爾開希、王超華等21名學生的通緝令,緝捕「暴亂份子」並「從嚴懲處」;經連日全國大搜捕後已有約千名民運人士被拘捕。

  • 1989年5月1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王丹。

1989.7.2
北京/王丹被捕入獄

名列全國通緝21名學生領袖名單第一位的王丹在北京被捕,關押於秦城監獄。

1990.1.11
北京/李鵬宣布廢止戒嚴

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解除前一年5月20日發布的「北京市部分地區戒嚴命令」。

  • 1990年3月18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學生。

1990.3.16
台北/學生展開靜坐

九名台大學生到中正紀念堂前靜坐,以改革「萬年國代」為主要訴求。18日,全國各地學生集結聲援,靜坐人數突破千人。學生正式確定運動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

  • 1990年3月19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學生。
  • 1990年3月20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

1990.3.19
台北/學生絕食、決議以「野百合」作為運動象徵

十名靜坐學生發起絕食,要求總統李登輝與行政院長李煥答覆學運四大訴求。前一年的六四學運對野百合學運的影響甚深,在學運之始,校際會議便討論到:因六四天安門以美國「自由女神像」作為運動象徵,而決定台灣學運也要有自己的象徵,故以台灣本土植物「野百合」作為該次學運之精神象徵。

1990.3.20
台北/總統府首度回應訴求

總統府發出新聞稿宣布,總統李登輝已決定召開國是會議,並訂定民主改革時間表。隔日,經過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李登輝當選連任第八任總統後,在總統府接見53名學運學生代表。

  • 1990年3月20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

1990.3.22
台北/學生發表撤退聲明

學生正式發布撤退聲明,題為〈追求民主、永不懈怠〉,各地學生陸續撤出中正紀念堂廣場。

1990.4.3
北京/柴玲逃離中國

天安門學運領袖之一柴玲逃離中國,經香港流亡至法國。

台北/李登輝決定召開國是會議

總統府發出新聞稿表示李登輝已決定召開國是會議,並訂定改革時間表。

1990.4.11
北京/美國總統布希簽署「六四綠卡」命令

布希簽署第12711號行政命令,暫緩遣返於1989年6月5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間抵達美國的中國國民及其直系親屬,並給予在美工作許可。

1990.5.20
台北/為「反軍人干政」學生宣布重返中正紀念堂

李登輝任命軍人出身的郝柏村為行政院長,引發「軍人干政」爭議。野百合學運學生與「全民反軍人干政聯盟」發起「反軍人干政大遊行」,宣布將「重返」中正紀念堂抗議。

  • 1990年5月20日,台北,示威者反對軍人郝柏村繼任閣揆。

1990.6.28
台北/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

李登輝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國是會議,共141人代表出席,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

  • 1990年3月18日,台北,國會全面改選的訴求。
  • 1990年3月18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的總統直選說明會。
  • 1990年5月20日,反軍人干政。

結語

野百合學運落幕後,總統李登輝以此開始推動連串政治改革。1991年,李登輝啟動修改中華民國《憲法》工程,以《憲法》增修條文方式,處理「中華民國或無法反攻大陸、必須以成文法規範與『大陸地區』法律關係」議題,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結中華民國的戰爭狀態,同時也將台灣從戰爭狀態中逐步解放。

野百合學運所促成的進步,或可說是歷史的偶然,卻也是必然,在八九年天安門學運的騷動之中,野百合世代的熱情,同步推動了「中華民國本土化」與「中華民國/台灣民主化」的工程。

時至今日,廣場學運領袖之一范雲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該黨中生代政治人物鄭文燦、林佳龍都是當年主要的學生領袖之一。部分未進入建制政治部門的學運領袖,則持續在學界、社運領域耕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系教授陳信行,知名工運工作者顧玉玲、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都是常被主流輿論提及的「野百合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1990年5月20日,台北,學運力量及「全民反軍人干政聯盟」發起「反軍人干政大遊行」,「重返」中正紀念堂抗議。

但在廣場之外,一般台灣民眾的目光,或更多被當時狂飆的股市吸引眼球。在學運世代的回憶中,90年代是廣場與革命的年代;但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卻是「台股上萬點」、全民炒股致富的年代。野百合學運爆發當日,台股單日成交量突破2100億元,是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成交量的總和。那一年的春天,台北街頭混合著投機炒作與青春熱血的氣息,揭開了90年代的序幕。

接下來的十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依《憲法》增修條文精神,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知名的「九二共識」即是於野百合學運後兩年、1992年所磋商而成。1996年,中華民國在台灣迎來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歷史紮實地翻過了新篇。

學運之前,中華民國仍能維繫搖搖欲墜的「中國法統」;學運與憲政改革之後,「中華民國台灣」概念開始在建制內萌芽新生。野百合學運三十年,同時標誌著台灣掙脫「中華民國大陸地區」的嘗試已屆滿三十年,歷經2020年大選亡國感的交鋒 ,新生的台灣共同體,仍持續與中華民國體制進行對話、拉扯。

撰  文 何欣潔、趙安平
攝  影 謝三泰
圖片編輯 林振東
設  計 郭瑾燁
策  劃 何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