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墮胎權入憲,波蘭新政府難撼墮胎禁令|Whatsnew國際

法國墮胎權入憲,波蘭新政府難撼墮胎禁令|Whatsnew

並不是所有歐盟國家都如法國那般,在保障婦女墮胎權上已經形成廣泛的共識。

烏戰被動、特朗普或「回爐」,歐洲如何在慕尼黑討論防衛自主?|Whatsnew

本屆慕安會的主題是「雙輸?」——指世界各國政府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相對收益和損失,從而陷入零和博弈的惡性循環。

日報|港23條立法公衆諮詢;台明揚案6人被訴;巴基斯坦前總理判囚10年

烏國防部否認總司令被解職;馬斯克稱首例晶片植入人類大腦成功;歐洲農民抗議擴大

巴黎來信:馬克龍向極右妥協,法國新移民法引違憲爭議|Whatsnew

不惜一切代價通過法律,再把合憲性審查的部分完全扔給憲法委員會,這可以說是將司法機構政治工具化,無疑會對民主制度造成損害。

巴黎來信:巴以問題正撕裂社會,減對烏戰關注,增恐襲風險|Whatsnew

比起滿街飄揚的以色列六芒星旗幟,「不應忘記烏克蘭」的標題顯得黯然失色。

影像回顧:李克強和他同時代的政治人物

李克強主政國務院的十年,是中國和世界急遽變化的十年

通貨膨脹正席捲歐洲,最大問題是企業利潤過高?|Whatsnew

企業跑贏了通脹,而普通人的工資遠遠沒有,歐洲政治也不可避免將受到通脹的影響。

2022意大利右翼政府上台:民粹其實在落潮,選民期待穩固的承諾

Meloni在選後面對低迷的投票率表示抱歉,稱最大挑戰是讓人民重新信任體制。

影像:火車停駛﹑山火頻發--極端熱浪下的歐洲

在氣候變化下,歐洲會愈來愈熱,極端熱浪持續的時間也會愈來愈長。

異鄉人:我走過的歐洲墳地

歐洲的墓園風景優美,甚至適合談情說愛,同時也在提醒我們那些灰暗的歷史。

遭遇種族歧視後,我在柏林策劃了一場影展

無論對政府和警察有多麼失望,我對文化依舊懷有信念。公權力不作為的地方,恰是藝術和公民社會最需要行動的。

後疫情時期的歐洲對華策略:不會聯美抑中,但更不會聯中抗美

歐洲接下來將不會繼續空等中國改變自身行為,而將主動修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以減少依賴程度,為能在捍衞歐洲價值觀時挺直腰板。

《饑餓鬥室》影評:不是人性之惡,而是制度反思

近年來西班牙電影越來越受到中文世界的關注,話題之作《饑餓鬥室》再度引起東西方觀眾的不同討論。

除了選票還有什麼?在歐洲尋找公民參政的其他路徑(上)

從抵抗不公的法律,到加入議會推動憲法改革,西班牙和冰島的這兩場公民運動,改寫了本國的政治敘事,但也發出警告:公民動力,很容易會被政治體系同化。

徐子軒:北約老矣,尚能飯否?——歐洲安全面臨重大挑戰

俄羅斯與恐怖主義仍然是NATO防務之重心。但現在面對中國挑戰國際秩序的重大變化,它需要重新思考其核心使命。

黎蝸藤:對歐洲軟硬兼施,美國爲何仍在輸掉針對華為的戰爭?

德國和歐盟的表態,已基本宣佈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失利。無疑,德國和歐盟還可能「變相」地部分滿足美國的要求,但基本已經不可能完全把華為排除出歐洲5G市場。

令溪:意大利入局「一帶一路」,歐洲地緣政治重新洗牌?

意大利的執政聯盟恰似綁腿賽跑,「一帶一路」是協助雙方找到共同步調緩和關係,還是進一步催化矛盾致使最終跌倒,都仍是未知數。

波蘭紀行(上):抱着貓的右翼男人,破碎的和解夢想

先是華里沙的團結工會,接着換成共產主義執政黨的克瓦希涅夫斯基,然後是卡欽斯基兄弟與和唐納德·圖斯克大戰三個回合。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波蘭政治的特色就是人們會很快拋棄舊的英雄。」

波蘭紀行(下):冷戰舊傷未愈,老歐洲的夢魘又回來了

「波蘭人不會說『我喜歡德國』,也不會說『我喜歡俄國』」。普京固然需要永遠警惕,西歐也不再值得信賴。一百年前「只能依靠自己」的執念又回來了。

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