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余杰:誰,又能免於江緒林的絕望? 江緒林不是因為經濟的窘迫而走向死亡,乃是因為在精神上走到絕望的盡頭。江緒林最後讀的一本書,是桑德爾寫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這種左派自以為是、自以為義的價值觀,並不能給江緒林以慰藉和滿足。
評論|孔誥烽:消滅傳統再保衛傳統?新界政治巨變的轉捩點 香港政府的新界政策和鄉議局在1950年代曾發生巨變,在此之後,無論在政府抑或在鄉議局,「保存新界傳統風俗」已名存實亡,剩下的便只有在「傳統」名義下進行的土地發展利益分配。
評論|許文泰:從「知識外溢」看立法院遷址台中之議 中央政府應否南遷?幾位民進黨政治人物提到「區域平衡」,但卻從未清楚釐清:怎麼定義和衡量區域平衡?如果沒有一個操作型定義,怎麼去談國土規劃或整體區域規劃?
評論|葉健民:釐清香港60年代暴動歷史,汲取真正教訓 有意見領袖認為,殖民地政府在兩次暴亂後全力推行社會改革,回應社會訴求,特區政府必須以此為鑑。借古鑑今固然是好事,不過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首先要弄清歷史事實。
評論|李峻嶸:泛民和泛社運如何催生右翼本土 右翼本土其實是揉合了反對陣營兩大力量的元素:恐共恐中的意識(泛民),和強調破舊立新的形態(近年的青年社運)。這是為何泛民和泛社運界,無法有效回擊右翼本土的主因之一。
評論|莫哲暐:暴力與非暴力反抗的辯證 倡導暴力抗爭的毛澤東的「反抗主體性」基於「勝利」,法農基於「必須」,倡導非暴力抗爭的甘地的「反抗主體性」基於「真理與正義」……因此不論是主張暴力或非暴力反抗者,都必須問:那個反抗中的「我」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