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專題
阿根廷大選親歷記:不想再做「南美最有文化國家」,他們平靜選出狂人總統
米萊當選,傷害最大的是經歷過獨裁時期的裴隆主義者。因為它代表的是軍政府幽靈的一種脫敏回歸。
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一場中國特色的多重「科幻」宇宙
「參加世界科幻大會,有紅旗專車接,住喜來登酒店,非常高級,科幻作家前世做 了什麼,得到這般果報。」
被兩地「驅逐」的人
金錢組成了一條河流,從台灣男性的皮夾、口袋流向媽媽的胸罩、皮靴,再通過數人的手,流到我們的手中。
恆大長城小鎮「休眠」:經濟引擎熄火,中產夢碎文旅地產
有時,她渴望更激進的行動,但其他業主和她一樣,有家庭和工作。「最後的解法可能就是認栽。」
書摘 |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我在康普頓老街的一家咖啡館裡,伏在桌子上,正計劃該如何逃往北方。
從 Identity 到 Solidarity —— 笑與淚中的女性遊戲人周
女性人遊戲週最後解構了它自己,但我們是要走過這一遭,才能看清自己和彼此,然後再走下一步
「你最近好嗎?」——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的五分鐘門診,以及背後的那些事
我每天看很多個「五分鐘門診」,介入他人的精神和肉身、疾病和人生,背後是病理、人、關係、系統、藥物和價值的張力。
《小曉》導演:林品彤飾過動女孩,「她長大之後跟別的小孩不一樣怎麼辦?」
「當身歷其境才真正發現,只有把能量花在理解不一樣的人的時候,才能與世界和解,不至崩潰。」
專訪同志平權案主李亦豪:喪夫後,我要捍衛「我們是家人」的事實
他每天帶着102頁的法庭判詞到處走,那對他和過世的丈夫來說是一個擁抱與肯定。
離散的人,流動的書:開一家中文書屋,對抗「一代移民」的宿命
如果中餐是與故土的連結,那中文書也是。
金馬獎《石門》中日導演專訪:不想去定義女性就是要柔軟抑或堅強
「我其實也想寫一個很有力量、很聰明的女性角色,但我們和很多年輕人接觸,發現她們對世界的看法,是比較接近躺平的狀態。」
白紙落地之後
在美國、歐洲、日本和香港,行動者們學習議題設置、長期建設公民社會的能力。
1
...
61
62
63
...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