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入圍金馬的香港移台年輕人:陳瀚恩,作為少數,我們如何看待多數?
「當你忘記絕望這件事情,甚至你忘記自己會絕望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絕望。」
巴代:不愉快的記憶,原住民在台灣影視劇中的變與不變
原住民本身甚至接受了這些被觀看的視角,自我否定以致可能產生精神人格分裂危機,影視強大的親民性,絕對是其中的主兇。
《梅艷芳》沒拍出來的梅艷芳:當那些缺席你我心知肚明
梅艷芳應該是沒有拍出來的那個梅艷芳,這裡要求觀眾入場觀賞時,要自行留意那缺席了的⋯⋯
《馬達.蓮娜》與《十二日》:疲於抒情後的空虛都市愛情片
兩種離別,兩個城市,一種激情疲憊後的空虛。剛好在同一個電影節巧然相遇。
評論|
《第一爐香》:敗於愛情神話還是道德審判?
在多年代表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製作良心」之後,這次的許鞍華讓人失望了嗎?
審查紅線與威權剪刀:解嚴前台灣電影同樣經歷,但結果是⋯⋯
只要觀看的慾望湧動,影像創作需求仍在,滲透與抵抗就會存在。
婁燁《蘭心大劇院》:主旋律年代,一部諜戰片可以擺脫自己的命運嗎?
時代像鎖死的棋局處處掣肘,但「人」依然可以做一些很純粹的選擇?
義大利紀錄片婆婆:用鏡頭照亮願意挑戰結構的人
她拍攝的對象,總在做著「重複」的動作,也總在「祈禱」某種看不見的力量⋯⋯
端開麥:超人出櫃讓人生氣?漫畫角色的多元化早就開始了!
二次元的出櫃為何會帶來傷害? 是我們太小瞧漫畫的多元化了嗎?
「斯卡羅」之後不會結束的:給一塊拼圖,可以拼出世界史中的「台灣」?
「沒有自己的認同,像提著行李每天睡在不同地方,沒有歸屬感。面對強勢的文化壓境,除非自我覺醒,否則式微就是最後的結果。」
魷魚遊戲:凌駕於底層的想像
劇集一方面想要營造窮人世界的殘酷,劇情漏洞卻又不足以支撐起整個敘事,於是不得不借由視覺刺激蒙混過關。
《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戲裡戲外的「爸爸」為何這麼多?
創作者本想以家喻國,卻只能拍出一個個「缺失父親」、缺乏主體的故事……但這似乎又是必然的?
1
...
32
33
34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