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婁燁《蘭心大劇院》:主旋律年代,一部諜戰片可以擺脫自己的命運嗎?

時代像鎖死的棋局處處掣肘,但「人」依然可以做一些很純粹的選擇?

原定於兩年前公映的《蘭心大劇院》姍姍來遲登陸中國院線,百萬元(人民幣)規模的單日平均票房,被陸媒形容為「鞏俐都帶不動」。其實婁燁電影向來是影迷之蜜糖、大眾之砒霜,而這部除了一貫被吐槽的「鏡頭太晃」,也顯然不太符合一般觀眾對「諜戰片」的期待,豆瓣短評就出現了諸如「能把一個諜戰片拍得這麼不引人入勝」的差評。

2003年,婁燁首度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紫蝴蝶》就是諜戰片,故事也在上海發生。十多年過去,《蘭心大劇院》褪去了當年的粗糙青澀,甚至不再有近乎炫技的場面調度,但重點依然是「個人迎向命運」而不是「間諜完成任務」。所以縱然有珍珠港事變前夕詭譎的「諜戰大片」背景,《蘭心》卻並不是那種正氣凜然的主流商業片。

曾有大陸電影研究者指出:婁燁是特別重視「功課和習作」的創作者——如果他曾經在一部作品裡做過某種嘗試,下次就一定要突破,要在電影語言和風格上有新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蘭心》的諜戰敘事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不似諜戰片的諜戰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