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電影

《馬達.蓮娜》與《十二日》:疲於抒情後的空虛都市愛情片

兩種離別,兩個城市,一種激情疲憊後的空虛。剛好在同一個電影節巧然相遇。

《馬達.蓮娜》劇照。

《馬達.蓮娜》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紅眼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11-02

#香港電影工業

電影節的片單,有時不只是片單那麼簡單,甚至許多時候,片單本身就是它所發生的這一年、這個城市某些精神狀態、風向與忌諱的折射。由評審投票的各影壇大獎提名名單,往往只為選出每屆最好、最值得嘉許的作品,然而,面向普羅影迷的電影節片單,質素有參差,但其折射更誠實。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是個好例子,主辦方遲遲未正式公佈片單,細心的影迷都心裡有數,原因不用說、亦可能不重要,我更關心的是這一屆明明以「解禁多元」為主題,結果卻有自嘲之意,因為既不多元,卻反而顯得禁忌處處,揀無可揀,揀了兩部標準愛情片《馬達.蓮娜》和《十二日》作為開幕電影,閉幕片則同樣是愛情題材的《緣路山旮旯》。除了情路多舛與情慾對象的交替,所謂多元,似乎都比預期更為蒼白。

香港亞洲電影節所見證的 2021 年,居然若無閒事到由愛情戲碼來包辦。無論愛情來得是否適合時宜,都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東西,但片單彷彿也誠實告訴觀眾,那些東西已經不會回來。它們從此成為香港電影的缺席者。在這個疲於政治抒情後的蒼白時期,或者,我們就只能用都市愛情的離合餘疤,填補它的真空和失語。

《馬達.蓮娜》劇照。
《馬達.蓮娜》劇照。網上圖片

《馬達.蓮娜》:寫實的蒼白與折墮

是有點出乎意料。畢竟《馬達.蓮娜》是一部取景於澳門、由澳門導演,香港演員參與的雙城製作。同年並非沒有其他更具代表性的本土電影,但它們最終都沒有被放入片單(甚至在可見的日子都無法公開放映)。先入為主便覺得挑選《馬達.蓮娜》作為開幕電影,是有幾重避重就輕之嫌。說直接一點,如今所有香港議題都很敏感,或者不只是議題,關於香港本身就很敏感,拍到地鐵站、獅子山,或者拍到人群聚集,甚至只是拍一條電燈柱,都可能觸碰到政治紅線。與香港毫無關連的《馬達.蓮娜》,無疑是最安全,風險最低的選擇。

但散場之後,發現《馬達.蓮娜》帶給我另一種出乎意料。純粹把它當是電影節的一張安全牌,是有點失禮。那夜凌晨,當張繼聰騎著綿羊仔送周秀娜回家,夜深人靜,兩個為賺錢糊口而疲於奔命的傷心人,雙雙迷失在紙醉金迷的澳門,不禁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杜汶澤和梁洛施主演的《伊莎貝拉》。彭浩翔那年把男人的一場風流夢放在澳門,但在澳門導演陳雅莉的故事裡,是一種更寫實的折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