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其一百種化身:五四前,六四後,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香港 「自由契約」、「直接行動」……這些中國早期無政府主義者區聲白於1921年回應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的概念,卻在新世紀「佔領華爾街」後,遍地開花,由開羅、烏克蘭、台北而到香港。
在抗爭中的香港看示威模擬器《RIOT – Civil Unrest》 在抗爭激烈的十日、十一日,我會抽時間玩下《RIOT》。我相信遊戲確實反應到事實的一部分,可是我也疑惑遊戲媒介在保存記憶上能發揮多大作用。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直至來到第三十年,才終於覺得是時候要做點事——並不只是因為事情經過長年的沉澱、人生經歷多了、心態轉變了等,而是因為社會也變了,變得愈來愈扭曲。」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四):「傘落社區」,民主的後方還是前線? 如果「社區工作」無法配合選舉工程或進入主流政治,是否還有意義?進一步說,「社區工作」與民主運動的關係如何?衡量「社區工作」價值的標準是什麼⋯⋯傘後若要重新思考基層如何發軔民主的力量,便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法夢:六問解讀佔中案量刑判決 抗議行為對公眾造成傷害的程度,固然是法庭作整體量刑決定時必須納入考慮的事項。然而,即使抗議行為對公眾造成的不便,達到「過份」及不合比例的程度,亦不必然使公民抗命或其他基於良好犯案動機的減刑理由失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