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著美國駐台人員腳步走趟金門:兩岸開戰,它是否屬《台灣關係法》範圍?

美國在台協會在一則貼文中提及「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他們是否認為這與《台灣關係法》或有出入?我們得到了意外的回覆。
金門的閩式古厝。

【編者按】近一年來,台、美、中關係多變,「兩岸可能開戰」的傳聞不絕於途,台灣方面也加強了軍事演習的頻率與力道。在這樣的局面之下,端傳媒記者李易安重返了兩岸前線金門、馬祖,看看兩岸戰爭的陰影如何改變邊境地景與居民生活,也隨著美方人員「拜訪金門」的腳步,觀察美國在中美對峙之際,以輕鬆卻微妙的方式展現自身對台海議題的立場。

2020年,台灣人在疫情的戰戰兢兢之中,意外地度過了一個加速的夏天,天天都在目睹台美關係的迅速升溫。

8 月 9 日,美國衛生部長阿札(Alex Azar,美譯阿薩爾)以「醫衛合作」為名義訪台;同個月份,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以下簡稱 AIT)則發起了「安全合作月」活動,並提出了「真朋友、真進展」(Real Friends, Real Progress)的口號。經過一連串「台美友好」的信號釋放後,總統蔡英文也在 8 月 28 日宣布台灣將對瘦肉精解禁,期待藉此跨越台、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最大障礙。

時序入秋之後,美國大選邁向終局,世界則依然沈浸在疫情肆虐、局勢未明的詭譎氣氛之中,然而台美關係並沒有停止加速:9 月 19 日,美國官方以「追思李登輝」為由,再次派出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旋風式訪台,而萬眾矚目的台美經濟對話,也即將在本週五(11 月 20 日)於台美兩地同步展開——不論在官方記者會上、或是私底下透露,台灣的外交部官員都曾不只一次提到,「現在正是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候」。

在這個背景之下,AIT 的各種宣傳活動,似乎也變得愈來愈頻繁。10 月 19 日傍晚,AIT 便在官方臉書頁面上,突然吊人胃口地放出消息,預告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即將「來趟特別的旅行」。

在貼文中,AIT 給出了三個線索——「高粱、風獅爺、豐富悠久的美台合作歷史」,要大家猜猜孟雨荷的目的地。不過眼尖的人大概不難看出,第二、第三個線索顯然是多餘的,因為對於台灣網友而言,高粱早就是金門的同義詞,就算沒有其他線索,任何人也都能立刻猜出答案。

由此,「風獅爺」反倒更像是硬湊出來、用來充數的線索,彷彿其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鋪陳帶出「美台合作歷史」這個線索。真要說的話,「美台合作」反倒更稱不上是「線索」,因為在主流的官方論述和歷史資料裏,金門從來就不是「美台合作」最重要的場域。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AIT 發言人的這場金門之旅,更像是「臉書限定版」的快閃宣傳活動——你看不到台灣媒體跟拍採訪,也看不到金門縣府派出人員接待,AIT 在事先、事後也都沒有發布相關新聞稿。究竟,AIT 為何要在此時派發言人前往金門、進行一場只在臉書上公開的旅行呢?

孟雨荷離開金門之後,端傳媒也前往了金門。在這篇遊記裏,我們將跟著孟雨荷的腳步、來場 AIT 版的金門小旅行,一邊品味「前線」趣味,一邊解析 AIT 的金門之旅,以及這些景點背後所隱藏的各種眉角(或者套用中國大陸的語境——貓膩)。

台灣與金門之間的航線,就像西柏林在冷戰時期的「空中補給」(airlift)航線,在用一條脆弱纖細的生命線,將被「敵方」包圍的軍事前線和台灣島聯繫起來。

金門對岸的中國廈門市。
金門對岸的中國廈門市。

「跨越台海中線」的旅行:美國將金門納入保護範圍嗎?

和孟雨荷一樣,我的金門之旅的第一站,也是位於台北市中心的松山機場。在疫情之下,國際線航廈裏幾乎熄燈,手扶梯也已經停止運作,然而國內線航廈卻人聲鼎沸——跨境旅遊停擺之後,台灣的國內旅遊市場,已經持續熱絡了將近半年的時間。

和多數外國旅客熟悉的桃園機場不同,松山機場主要營運台、澎、金、馬等地的「國內線航班」,以及通往東京、首爾、上海等地,主要服務商務旅客的「區域航線」;然而在桃園機場於 1979 年啟用之前,這裏其實曾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座國際機場。

時至今日,松山機場除了肩負部分民航功能之外,也是台北地區最重要的空軍基地,具有難以取代的戰略地位;美國衛生部長 Alex Azar 八月訪台時,也是在松山機場降落、從空軍基地的大門進出的。

AIT 金門之旅的第一篇遊記,同樣也以台北的松山機場破題,放上了孟雨荷在候機室裏的自拍照,以及高掛在登機門前的航班資訊。

除了照片之外,貼文還用中文寫道——「金門不只是地處台灣外海的一個美麗又迷人的島嶼,在它身上,我們也同時見識到了美台多年以來豐富而悠久的合作歷史。」乍看之下,這句話似乎並不出奇,然而再細看英文版的貼文,卻暴露了一些玄機:

「Kinmen is not only a beautiful and fascinating part of Taiwan, it is also the backdrop of many years of fascinating U.S.-Taiwan cooperation.(金門不只是台灣美麗而迷人的一部分,也是美台合作多年以來的舞台背景。)」

第一個值得留意的點出現了。

和中文版貼文相比,英文版最大的差異在於:其表明了「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雖然這種說法看似符合部份現狀,但實際上卻和很多人心目中的「台灣」、以及美國在法律上對金門(和馬祖)的立場大相徑庭。

根據《台灣關係法》,其中的第十五條對「台灣」一詞是這樣定義的:

「臺灣」一詞將視情況需要,包括臺灣及澎湖列島,這些島上的人民、公司及根據適用於這些島嶼的法律而設立或組成的其他團體及機構,1979 年 1 月 1 日以前美國承認為中華民國的臺灣治理當局,以及任何接替的治理當局(包括政治分支機構、機構等)。(the term "Taiwan" includes, as the context may require, the islands of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the people on those islands, corporations and other entities and associations created or organized under the laws applied on those islands, and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 recogniz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ior to January 1, 1979, and any successor governing authorities (including political subdivisions, agencies, and instrumentalities thereof).)

金門北山斷崖。
金門北山斷崖。

此外,中華民國於 1954 年與美國簽署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裏,在定義「領土」一詞時,也只提到了台灣與澎湖。由此,民間有些說法便會以這些法律為依據,認為「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概念,並不包含金門、馬祖這些在法理上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的地方,因而可以順理成章地將金馬地區的人民,排除在新的「台灣國族共同體」之外。

然而若是細看《台灣關係法》的條文,我們卻也能發現:雖然該法原文中只出現了台灣、澎湖兩個地理名詞,看似不包括金門、馬祖,但英文版的「the islands of Taiwan」其實也可以解釋為「台灣擁有的島嶼」。再說,AIT 也已經在中譯版開頭明文寫道,「本譯文僅供參考,引用請依據原始英文條文」,哪天若「情況需要」,由台灣政府實質管轄的金馬兩地,似乎依然可以被涵括在「台灣」的定義之內,從而為美國在解釋條文、與金門互動時,留下了可以斡旋的模糊空間。

然而為何 AIT 只在英文版貼文中提及「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而中文版卻沒有出現類似陳述呢?此外,AIT 是否有意識到這則臉書貼文的說法,與《台灣關係法》可能有所抵觸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向 AIT 提出了疑問。隔天,我很快便收到了 AIT 的回覆——電話那頭的女聲用親切的語氣告訴我,針對第二個問題「AIT 沒有評論(we don’t have a comment)。」

然而,第一個問題,我們並沒有得到正面的解答。我們只能猜測,AIT 臉書的貼文,原本應該是由英文寫成、再由台籍工作人員進行翻譯的,但臉書貼文畢竟以大眾溝通為重、不是官方文件,中、英文版本就未必會逐字翻譯;而「沒有評論」,則依然顯現了美國對金門的曖昧態度。

但不論如何,這則貼文,確實也呼應了今年以來美國和金門有關的各種動態。

比方說,美國眾議員游賀(Ted Yoho)便曾在今年 7 月 29 日,提出了《防範台灣遭入侵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該提案列出了「美國總統可以使用武力保護台灣」的幾種情況,其中一項,便是「中共使用武力,奪取由台灣實質管轄的領土」(the taking of territory under the effective jurisdiction of Taiwan by the military fo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雖然該法案至今仍未通過,卻依然釋放出了以下這樣一個訊息:金門、馬祖兩個「由台灣政府實質管轄的地區」,也應該在美國承諾保護的範圍之內。

此外,該法案提出之後,AIT 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也隨即在 8 月 23 日前往金門,參加了八二三砲戰的公祭與追思活動,成為史上第一個參加該活動的 AIT 處長級官員。

外界認為,酈英傑此舉意義相當重大,因為美國在台名義上並未設立大使館,因此相當於「大使」層級的「處長」出席活動,即意味著美國對台關係的升級,同時可能也呼應了《防範台灣遭入侵法案》的立場——將金門劃入美國對台「承諾」的實質範圍之內。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將 AIT 發言人的金門之旅,也放在這個脈絡之中看待的話,那麼英文版貼文裏的「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很有可能就不只是「無心的筆誤」而已,而是在進一步透露出美國對金門的立場。

樂山雷達站。
樂山雷達站。

不過話說回來,從台北到金門的航班,的確也就是體驗兩岸對峙現狀、以及美國在其中角色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熱愛冷戰史、同時又是個航空迷的話,那麼台灣與金門之間的航線,絕對值得列入你的「此生必乘清單」之中。你幾乎可以說,這條航線就像西柏林在冷戰時期的「空中補給」(airlift)航線,在用一條脆弱纖細的生命線,將被「敵方」包圍的軍事前線和台灣島聯繫起來,同時也是來自上個世紀冷戰框架的殘留物。

從台北松山機場起飛之後,飛機會先掠過台北盆地東南緣,接著再貼著中央山脈西側飛行;運氣好的話,你一路能看見雪山山脈、德基水庫、中橫公路、埔里盆地,甚至還能匆匆一瞥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樂山雷達站」,最後才在台灣中部的雲林一帶上空出海。

這種向南飛行的路線,一直要到進入台灣海峽、飛越澎湖上空之後,才會轉彎向西北前進;從地圖上看,從台北到金門的直線距離其實不遠,但實際航程卻向南偏移、刻意繞路經過澎湖,其實就是因為兩岸的民航機關,在美國干涉台海局勢、設下「暫時停止線」的時候,於海峽中線劃設了「禁航區」,只在海峽中段和北段各開了一個狹窄的「缺口」,供台灣航機往來金馬兩地,也導致所有從台灣前往金門的航線,都必須先飛往澎湖。

金門洋樓。
金門洋樓。

「閩式建築」、花生貢糖與砲彈菜刀:被拼貼挪用的金門符號

飛抵金門之後,孟雨荷在臉書上拜訪的第一個景點,是「優美古典的閩式建築」

因為長年「戰地政務」、經濟發展受限而意外被保留下來的古厝,的確是金門今日最重要的觀光資源,會列入 AIT 的「旅遊行程」並不令人意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出現在孟雨荷照片中的「閩式古厝」,有些其實屬於「洋樓」樣式,是金門人早期「落番」、前往南洋經商定居之後,從東南亞帶回資金與技術所建造而成的建築,因而帶有受西方影響的殖民風格建築語彙,和傳統的閩式建築並不一樣。

在中華民國今日仍有效管轄的領土上,古寧頭就是唯一一個解放軍真正踏足過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閩式古厝」這個粗心的訛誤,會出現在一個「美國人的遊記」之中倒也恰如其分——那提醒了我們,雖然金門近年常被放在由美國主導的冷戰框架之中看待,但金門與廣大世界的連結,其實曾經是在另一個相對昇平的「僑鄉」網絡之中形成的。

任何一個熟悉金門的人都不難看出,孟雨荷所拜訪的古厝群,其實就是古寧頭的北山聚落。在 1949 年的「古寧頭戰役」之中,這裏曾經是國共雙方激烈交戰的地方,也是共軍在登陸金門之後,唯一曾經短暫攻下的陣地;「古寧頭戰役」期間,解放軍的前進指揮所就設在這裏——你幾乎可以說,在中華民國今日仍有效管轄的領土上,古寧頭就是唯一一個解放軍真正踏足過的地方。

雖然孟雨荷未必知道北山聚落的這個典故,但一個 AIT 官員在台海局勢日漸緊張的當口,選擇這裏作為行程的第一個景點,倒也頗有無心插柳之趣。

跟著孟雨荷的腳步,我在「洋玩藝古洋樓民宿」的前院遇見了民宿主人李安柏;這間立面樣式特別的民宿,就是出現 AIT 貼文照片中的第一幢洋樓。

「其實我們是後來看到臉書照片才知道,原來 AIT 有來過我們這裏!」回想起當天景況,李安柏的語氣依然掩不住興奮。

李安柏。
李安柏。

金門出生的李安柏,在台北長大之後,便一直留在台灣工作;十年前為了陪母親回金養老,她和弟弟向金門國家公園標下了北山聚落的這間洋樓,經營民宿至今已經八個年頭。孟雨荷一行人造訪的當時,她正在門口忙著招呼其他客人,也沒發現他們逕自跑上了二樓陽台拍照。「他們離開前跟我們打招呼、說再見,我們還很傻眼,不知道這群人到底是誰。」

AIT 金門之旅這種即興、低調的風格,不只是李安柏一個人的感受而已。

看我拿出手機詢問,李清桂瞇起眼睛、低頭仔細端詳了螢幕上的照片。「是我們這裏沒錯。但我根本不知道 AIT 來過。」李清桂是「天之桂貢糖」的老闆;孟雨荷在照片中擁抱的巨型花生塑像,就是他放在工廠門口招攬遊客的吉祥物。

說是工廠,李清桂身後的幾個鍋爐、拼接而成的工作台,其實更像一個家庭式的小作坊,怎麼看都不像是外國貴賓會參訪的體面地方。「其實我們這個品牌,創立至今才四年而已,很少接待外賓,一直也都很低調。」

很顯然地,AIT 在前往金門之前,並沒有事先聯絡會參訪的商家,金門縣政府對於行程細節也未必知悉。

「天之桂貢糖」的老闆李清桂。
「天之桂貢糖」的老闆李清桂。

由於貢糖是觀光客在金門必買的土產之一,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天之桂貢糖」很可能只是 AIT 一行人為了補足「金門符號」,隨手在網路上搜尋而得、順路拜訪的停留點而已。從地圖上看,這個推測也頗為合理:「天之桂貢糖」就位在古寧頭通往金門市區的主要道路旁,作為順道一遊的景點,的確非常合適。

關於花生貢糖這個行程,AIT 的貼文則是這樣寫的:「美國人和台灣人一樣,我們都非常喜歡花生。」(The U.S. and Taiwan have a shared love of peanuts.)這是一個乍看有些平淡、細究卻又很有意思的陳述——在這則貼文裏,AIT 想要強調的,似乎並非花生貢糖,而是台灣人和美國人的「共同喜好」(shared love)。

AIT 金門之旅另一個和金門土產有關的貼文,也採取了同樣的論調。

「金合利鋼刀」的觀光工廠。
「金合利鋼刀」的觀光工廠。

和大多數觀光客一樣,孟雨荷也拜訪了「金合利鋼刀」的觀光工廠。所有人都知道,「金門菜刀」只所以出名,其實就是因為其使用的原料,是解放軍數十年來對金門發射的砲彈。根據統計,歷時 44 天的八二三砲戰期間,金門島上的落彈數便高達 47 萬餘枚;若再算上砲戰結束後長達 21 年的「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逢雙日休息),兩岸的對峙,似乎的確為金門帶來了用之不竭的鋼刀原料。

事實上,砲彈菜刀確實也是金門一個很貼切的縮影,反映的是金門在兩岸關係回暖之後,將戰火遺緒轉化成經濟資源的積極動態。

然而在 AIT 的臉書貼文裏,砲彈菜刀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使用了另一種出人意表的方式,來論述金門菜刀在台美關係中的意義:「你知道比起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台灣有最高的回收再利用率嗎?我們對環保責任與管理的投入,是美國與台灣共享的許多價值之一。為了彰顯台灣在這方面的成就,AIT 發言人孟雨荷造訪了台灣最有名的回收業者之一⋯⋯」

在這個帶點幽默的論述之中,所謂的「回收業者」,指的當然就是「將砲彈回收製成菜刀」的鋼刀師傅,而「美國和台灣的共享價值」,則再次成了 AIT 最想強調的金門敘事。

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

金門的「戰史館」們:美國在亞洲的冷戰足跡

就「台美關係」這個旨趣而言,孟雨荷除了上述那些稍嫌牽強的景點之外,當然也拜訪了和美國更直接相關的景點——比如位在北山聚落附近的「古寧頭戰史館」,紀念的就是上個世紀開啟美蘇冷戰的頭幾場戰役之一。

在臉書上,AIT 特意放上了戰史館中展示槍械的照片,並在貼文中寫道:「你知道美國多年來一直在為台灣的防衛提供各式各樣的協助嗎?一塊兒來瞧瞧這些在古寧頭戰史館展出的美製武器吧!它們對台灣自我防衛與成功禦敵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幫助!」

這則貼文流露出的「促銷」語氣,其實也不難理解。就在 10 月 21 日,也就是 AIT 臉書發布金門之旅的隔天,美國政府便一口氣宣布了三項對台軍售案,內容包括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以及 F-16 新式偵照莢艙,總值約 18 億美元。

到了 10 月 26 日,美方又追加了「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總值近 24 億美元;11 月 3 日,美方則宣布將出售「MQ-9B 無人機」給台灣——短短兩週之內,美方便宣布了三波對台軍售,其密度與力度之大,可以說是自從 1996 年台海危機引發一連串美國對台軍售之後,就很少出現過的現象。

現在回看,AIT 會在這三波軍售前夕發出這則「促銷貼文」,大抵也不會只是個巧合。

AIT 金門之旅另一個和「台美冷戰合作」有關的景點,則是八二三戰史館。事實上,孟雨荷早在這趟旅行之前,就已經因為八二三砲戰而來過一次金門。

法蘭克・林恩中校紀念碑。
法蘭克・林恩中校紀念碑。

根據《聯合報》報導,今年 8 月 23 日酈英傑前往金門、參加八二三週年公祭暨追思活動時,孟雨荷亦有隨行。當時他們除了與總統蔡英文一同向國軍將士上香致敬之外,也特地前往孟登道中校和法蘭克・林恩中校紀念碑,向這兩位在金門殉職的美軍軍官獻花致意。在孟雨荷的遊記貼文中,AIT 也將當時酈英傑在金門拍攝的照片,一併附了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讓這兩位軍官喪生的,其實並非 1958 年的八二三砲戰,而是 1954 年的九三砲戰——當時正值美國與中華民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前夕,而美軍在金門也依然駐有軍官。

毫不意外地,這些和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有關的記憶,在孟雨荷的金門遊記之中,也被塑造成了美國助台抵抗中共的例證。貼文中提到:「在當年的烽火歲月中,美國曾經為了台灣的防衛提供支援。八二三戰役在美台合作中佔有一頁非常重要且悠久的歷史。」

然而尷尬的是,貼文中有張照片是八二三戰史館中的展覽文字,而文字內容則是「砲戰爆發後美國的反應」。我們無法確認 AIT 的臉書小編是否有仔細看過展覽文字,但這張翻拍的照片,顯然和貼文強調「台美合作」的主旨是有些衝突的,因為那段展覽文字的最後一段如此寫道:「惟美國不願捲入戰爭,僅以第七艦隊護航運補至距金門海岸三海浬之處。」其折射出的,反倒是美國過往對台灣和金門的搖擺態度與矛盾心態。

北山播音牆。
北山播音牆。

在 AIT 臉書頁面上公開的所有「景點」之中,位在古寧頭戰史館附近的北山心戰播音牆,則是網友留言數最多的一個,其話題性可見一斑。

所謂的心戰播音牆,其實就是由許多擴音喇叭所組成的牆體,在兩岸對峙期間,曾經是雙方用來向對方喊話的重要心戰工具:台灣這邊一般宣傳「人民在三民主義之下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利誘共軍士兵投降「起義來歸」;大陸那邊則會在節日期間,找來婦女在麥克風前傾吐「對兒子的思念」,對駐守金門的大陸老兵動之以情。

時至今日,北山播音牆是金門僅存仍在運作的播音牆,然而其放送的音量已經大不如前,主要瞄準的對象,也早已成了觀光客。今日遊客之所以來此,就是為了在斷崖邊緬懷「漢賊不兩立」的冷戰時光,聽著播音牆播送的八〇年代台灣流行金曲,以及鄧麗君當年來此的溫柔喊話:「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我現在來到金門的廣播站,向大陸沿海的同胞們廣播⋯⋯」

很有意思的是,北山播音牆這種原本用來對外心戰,後來卻「出口轉內銷」、將目標受眾轉為來自台灣(和部分大陸)的觀光客的現象,和台灣公部門近年來熱中使用臉書進行政令宣傳、以流行文化或迷因圖與民眾互動,偶爾會被部分人士譏為「大內宣」的現象倒也相映成趣——而 AIT 這場以台灣人為受眾、以臉書河道為載體的金門之旅,若說是當代版本的一種心戰牆,或許也未有不可。

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

美國對金門的重新重視,意味新冷戰即將到來?

然而金門這個「前線戰地」,倒也不是頭一遭成為「宣傳工具」——大膽點說,今日的金門,其實就是一座在地緣博弈、內外宣傳之間流轉誕生的島嶼。

金門今日的樣貌,其實是在上述兩個和冷戰相關的議程之中,由兩岸政府和國際地緣情勢所共同打造出來的,而隱身在背後的條件和驅動力,也一直都來自美國。

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任職的美國歷史學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曾在《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一書中指出,1954 年台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時,美國曾經希望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因而也才會在條約中僅提及台灣與澎湖。

然而心懷反攻大志的蔣介石,當時卻不願棄守金馬;為了迫使美國協防金馬,蔣介石於是刻意將不符比例的大量軍力,押注在這兩個前線島嶼上,藉此向美國傳達出「一旦金門失守,台灣也將淪陷」的訊息,從而在冷戰期間將金門打造成了高度軍事化的反共堡壘。

到了 1970 年代,中美關係逐漸冰融、冷戰在東亞地區的戰線也在此時開始鬆動,然而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非但沒有從金門撤軍,反而還持續增兵。甚至在 1979 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金門這種高度軍事化的現象也都沒有消失——宋怡明認為,這其實就是因為蔣氏政權為了維持統治的正當性,才會刻意營造出緊張氣氛,企圖讓金門停留在冷戰框架之中。

金門市中心的蔣介石像。
金門市中心的蔣介石像。

換言之,順著宋怡明的邏輯來談,金門今日的樣貌,其實是在上述兩個和冷戰相關的議程之中,由兩岸政府和國際地緣情勢所共同打造出來的,而隱身在背後的條件和驅動力,也一直都來自美國。

回看 AIT 發言人孟雨荷的這場金門之旅,AIT 在臉書上的貼文,基本上都是在證明台美之間在金門的歷史連結,以及雙方共同擁護的價值——有些的確和台美過去在冷戰體制之中的合作歷史有關(比如古寧頭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有些則稍嫌牽強、只是將「金門符號」生硬連結上美國文化(比如環保意識、對花生的熱愛),但總歸都是在將金門納入美國對台關係的範疇,也強化了「金門屬於台灣」的地緣想像論述。

然而除了方便宣傳的符號與論述之外,美國對金門也並非沒有實質動作或資源挹注。

比方說,雖然沒有出現在臉書上,但據傳孟雨荷此行也拜會了金門防衛指揮部,就算沒有直接就軍事合作做討論,也依然透露了美國對保衛金門的態度;又比方說,孟雨荷此次也拜訪了金門大學,並在該行程的臉書貼文中提及,美國多年來一直都在透過「傅爾布萊特計畫」,將美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引入金門,從事英語教學的活動。

上述這些,都是相對幽微、卻也非常實際的動作,放在一向曖昧、經常只能在檯面下發展的台美關係之中看待,也顯得格外突出。

最耐人尋味的,則是孟雨荷離開金門前,在臉書上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我們下一站要去哪兒?」若從英文版來看(where should we go next?),這句話其實也是個帶有歧義的雙關語——除了指「AIT 下一個出訪目的地」之外,似乎也可以有「台美關係下一步進展」之意。

在宋怡明看來,在冷戰體制之中因美國介入而軍事化的金門,就是個依託冷戰而生的島嶼——就此而言,AIT 近期在金門的頻繁動作,究竟可否視為美國對金門的重新重視,甚至意味又一次冷戰的降臨呢?在美國大選剛告一段落、下一輪國際角力正要開啟的眼下,這個問題也只能留待時間檢驗了。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寫得極好,大開眼界!

  2. 讀來輕鬆有趣但又有深度的好文!

  3. 有点意思

  4. 這金門鋼刀有點草船借箭的影子,挺好玩。AIT這次那些含蓄又語帶雙關,最後點到即止的文字的確是不可多得。

  5. 好有趣

  6. (可以放昆翰在飛機上拍到的珍貴的樂山雷達站)
    少擺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