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據路透社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台灣總統賴清德已取消8月出國訪問的行程。
據路透社7月14日報導,台灣邦交國巴拉圭總統表示該國正準備在下個月接待賴清德。隨後,台灣媒體引述消息人士指,總統賴清德預計8月到中南美洲友邦進行國是訪問,並將過境美國紐約及德州達拉斯。依計畫,賴總統將訪問位於南美洲的巴拉圭、位於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危地馬拉)與貝里斯(伯利茲)三個邦交國。台灣在拉丁美洲有七個邦交國。
消息見刊後,總統府發言人表示,沒有相關說明,「如果有確定安排會適時向國人公布報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則回應,台灣高層官員過境美國,皆依照過去的慣例,而且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相關過境皆考量旅客的安全、舒適、便利及尊嚴。
一旦成行,這將是賴清德2024年5月就職總統後第二度出訪。此前,賴清德曾於2024年11月出訪帛琉(帕勞)、吐瓦魯(圖瓦盧)與馬紹爾群島,並在去程與回程皆過境美國。
但據中央社28日引述總統府發言人報導,「考量近日南部風災災後復原、與美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的安排。」
不過,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賴清德是因應美國告知其不允許其過境而決定不出行。《金融時報》又指,美方該決定是在中國壓力下做出,「政府試圖避免危及與中國的貿易談判」。
而據路透社報導,這一行程未被取消,而是被推遲。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停留地可能包括德州和美國本土的另一個城市」。
自7月28日起,中美兩國經貿團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談判只要取得任何突破,都可能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台譯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奠定基礎。此前6月5日,習近平曾在與特朗普的通話中邀其訪華,雙方尚未敲定具體時間。
《金融時報》引述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與台灣問題專家葛來儀表示,美國的決定顯示「特朗普想避免在美中談判進行中,以及為可能與習近平的峰會做準備時激怒北京」。而《紐約時報》則引述美國政府官員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暫停「對華採取更激進行動,同時推動會給中國留下好印象的舉措」。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宣布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後,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尤其是限制稀土出口,對美國構成了威脅。為應對這一威脅,特朗普政府重返談判桌,甚至就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限制措施進行談判。
此外,特朗普「一直以來都更傾向於從交易的角度看待出口管制」,且他期望「與中國開展更實質性的貿易談判,重點是市場開放」。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譯裴洛西)則在臉書上公開發言,表達了她的擔憂與批評。
佩洛西表示,如果這項報導屬實,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代表美國在面對台灣議題時,可能因為受到北京的壓力而被霸凌到噤聲。佩洛西曾於蔡英文任內的2022年8月2日至3日訪台,並引起中國政府的強烈不滿,隨後解放軍更展開多日的圍島軍演。

亞太和平研究協會執行長,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臉書分析指出,雖然特朗普對台軍售金額遠高於拜登政府,但那是交易的結果,不是價值理念的堅持,賴清德總統過境案被擱置,在於特朗普認為此刻談中國更重要,「對希望達成對中交易的特朗普,眼裡沒有空間給台灣。」
翁履中也表示,當北京認為台灣總統過境是一種威脅,就會強力反對。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兼任教授湯先鈍認為,特朗普政府此次用的是「阻止(block)」這個字,而非過去的「限制(restrict)」,過往美方對台總統僅做出限制過境,此次卻是直接阻止。此前,美方從未真正阻止台灣總統過境美國。他認為,此舉等同讓中國取得美台關係的否決權。
就賴清德過境的安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指,「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堅決反對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竄美」,他又希望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
就賴清德被拒絕在紐約過境後取消行程的報導,台灣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回應稱「並無延期取消或者美方不同意過境的情形」。美國國務院則指,因台灣政府尚未宣布任何行程,因此不評論「假設性問題」,但重申既定政策不變。
《金融時報》30日報導指出,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原定6月前往華府與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進行國防會談,但該次會談臨時被取消。美方指出,該次取消在於美方正在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不適合會談。不過,報導指,有多名消息人士表示,美國防官員擔憂若允許台防長訪問,可能會破壞美中貿易談判。
針對《金融時報》報導,軍事專家、台海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指出,報導所稱6月被取消的國防會談,應該是指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但他表示,台灣的國防部長傳統上本來就不出席該會議,而且蒙特瑞會談也並非被取消,而只是暫緩或延後。
至於蒙特瑞會談暫緩是否與特朗普政府正與北京談判有關,梅復興認為,假如美國正致力於與中國進行攸關美國國力消長及戰略競爭的關鍵談判,那麼美方選擇暫時排除任何可能的不干擾也是無可厚非。
梅復興透露,顧立雄原本的確考慮訪美,但那與蒙特瑞會談無關,時間也不在6月。原本的計劃是5月間去德州出席一個活動,當然還會有安排其他拜會行程,但後來未能成行。不過,未能訪美的原因也不是美方封殺,而是台灣官員自己的決定。
除外交影響外,據《鏡週刊》報導,賴清德8月上旬出訪後將展開首次內閣與府黨人事調整。內閣改組的時機可能在8月底立法院休會、台美關稅談判塵埃落定、第二波罷免投票結束後,被點名的閣揆熱門人選包括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及外交部長林佳龍。賴清德的外訪行程異動是否會影響國內施政與政府人事安排亦值得關注。
所以是真的不知道台灣的川粉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