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美國新國防次長的「拒止戰略」:將為台灣對北京開戰,但控制戰爭規模?

「拒止戰略」是什麼?科爾比想象中的台海戰爭,又是什麼樣的?
2023年4月13日,菲律賓新怡詩夏省麥格塞塞堡(Fort Magsaysay),美國和菲律賓的聯合軍演時,軍兵發射標槍反坦克武器系統。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2025年7月初,五角大樓再次出現了拖延援助烏克蘭軍火物資的舉動——包括烏克蘭急需的防空導彈在內的物資積壓在路上遲遲未越過邊境,甚至半路被召回。與此同時,還有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發出更多要求,包括審查此前和澳洲簽訂的AUKUS潛艇協議是否合理,以及讓英國更多關注歐洲的防務,不要派遣航母進入亞洲——這讓剛剛派遣「威爾士親王」號航空母艦抵達新加坡的英國皇家海軍相當尷尬。

而這些決策背後,據POLITICO等媒體報道,都有一個人的影子,那就是不久前獲得正式任命,擔任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的科爾比(Elbridge Colby,台譯柯伯吉)。他如今是特朗普政府國防部的紅人。一些媒體還報道:科爾比在今年年初敦促日本將軍費提高到GDP的5%,又堅持一種新的「孤立主義立場」,令許多人不滿,質疑是否「會讓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為減少」。

2025年3月4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確認聽證會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的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候選人科爾比(Elbridge Colby)。攝:Kent Nishimur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但另一邊,科爾比以堅定的「中國鷹派」著稱,甚至是更偏向孤立主義的「MAGA」陣營中少有的、明確認為美國應該為了保護台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圖為統一台灣發動台海戰事時主動對中國開戰的一員。

那麼,在他的「孤立主義」和「中國鷹派」身份之間,存在矛盾嗎?又或是,該如何理解這其中的考慮和他試圖帶領美國外交轉向的思路?

其實,這些問題,可以從他出版於2021年的著作《拒止戰略》中尋找到比較清晰的答案。這本著作,幾乎是以「明牌」的形式,和盤托出他希望為美國做出的戰略選擇——其核心論述,便是直接以美軍協防颱灣以確保北京無法成功攻台。

《拒止戰略》(Strategy of Denial)書籍。

那麼,「拒止戰略」是什麼?科爾比想象中的台海戰爭,又是什麼樣的?

「拒止戰略」的台海戰爭想象

「拒止戰略」,英文是「Strategy of Denial」,這裏的「拒止」,首要即是「拒絕」——指的是阻止北京一方通過軍事行動在東亞的地緣政治中形成新的「既定事實」——更精確來說,科爾比假設了一套最大可能的台海戰爭場景,並且針對這一場景提出美國必須軍事介入的想法。

在科爾比的預想中,台海危機將不太可能出現北京對台灣的長期封鎖或者小範圍動武的威脅——比如奪取金門和馬祖但不進攻本島以實現威懾的策略,在他眼中就不太可能出現。

相反他認為,站在北京的立場,最優策略便是發起快速的大規模攻擊,直接佔領台灣最重要區域,以達成軍事佔領的既定事實,美國的重點則是千方百計阻止北京形成這樣的「既定事實」,並不惜和參與軍事行動的解放軍直接衝突。

在這樣的預想場景中,一旦解放軍發起對台灣的兩棲登陸作戰,科爾比所在的五角大樓便會指揮美軍在兩個方向上和解放軍作戰。

其首要行動,將是試圖突破解放軍的防空火力和海上防衛力量,在暫時不大規模打擊中國大陸上的目標的前提上,儘可能攻擊解放軍的兩棲作戰力量——包括攻擊渡海的艦艇和飛機、打擊港口運輸設施、打擊物流支持設施和部隊,以及有限打擊部分中國本土的軍事戰略目標等等。

2023年4月9日,台灣金門海灘,戰時遺留下的反登陸路障。攝: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另一條戰線則是美軍將協防颱灣陸軍,在台灣守衛灘頭和城市前線,阻止解放軍的登陸部隊擴大佔領區域。或在前線實在難以守衛的情況下,支援台灣軍隊實行退入山區或地形更復雜地帶的「縱深防禦」,乃至進一步支持游擊戰爭或其他戰爭形式,總之阻止解放軍將佔領區永久固化。

在科爾比的預想中,北京和華盛頓可以共享將戰爭侷限於台灣而不升級的默契。從而一旦解放軍的渡海戰役在美軍的攻擊下失敗退卻,美國將亮出「甜頭」,給予北京一些下台階的機會,讓其放棄此階段的攻台戰役,雙方再度恢復和平。最終,通過台海戰爭,美國將繼續保持最重要的戰略利益——在東亞的同盟體系,從而遏制中國「尋求霸權」的心態和能力,確保美國在亞洲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區域」維持現有的霸權地位。

柯爾比的論述之一:中美全面戰爭為何不可能?

和許多對台海戰爭的推演不同,科爾比之所以認為美國應該明確為了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戰,是因為他相信美中雙方都有足夠的動機,美國也有足夠的工具,以確保只打一場「有限戰爭」,即圍繞台灣的戰爭不會變成全面的中美大戰,更不可能變成核大戰。

他是如何作出這一判斷的呢?

首先,和許多戰略策劃人士,尤其是仍舊希望美國在全球維持一個自由民主制度的主導地位的人士不同,科爾比對美國的力量並不樂觀。他認為,美國雖然仍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因為種種內外危機,其實力相比中國大陸已經不再那樣佔據上風——比如美國很難大規模癱瘓中國的國土防空,因此不可能像打擊伊朗或者其他國家那樣攻擊中國。

科爾比還相當看好北京方面的戰爭潛力,他認為,中國的軍費開支相比GDP規模仍有巨大的上漲空間,如果和中國的戰爭變為全面戰爭,美國無論是在軍工生產,還是國內支持,忍受損失等方面,都並不比中國有優勢。

2019年10月1日,中國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閱兵儀式上,中國軍機以彩煙拖尾的編隊飛行。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更甚,一旦戰爭變成核戰,台灣問題將升級為美國的生死存亡問題,並不值當,因此美國並不希望和中國升級戰事。他認為從北京的角度出發也是同理——台灣沒有重要到北京一方要賭上國家生死存亡來打一場和美國的全面戰爭。

其次,他認為從戰爭本身的策略來說,任何一方如果主動升級,都會遭遇幾個方向上的困難。主動升級意味着戰爭本身的正義性受損,地區內國家會譴責主動升級的一方,並且更加願意和未升級的一方靠近,對中美的任何一方來說,爭奪地區霸權和其他國家的支持都是重要的,因此這一因素會阻止兩國主動升級。此外,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想要升級之前都會顧慮:一旦升級戰事,如大規模打擊對方本土或者是打擊平民,可能導致的結果都是大大增加對方民意上對戰爭的支持,從而使本身爭奪地區霸權的戰爭成為「復仇之戰」,後果將難以控制並得不償失。

再次,他認為北京也不會選擇動用「核選項」等同歸於盡式的威脅。這是因為從博弈角度來說,美國不可能縱容自己被核威脅所嚇倒——那樣的話美國的盟友體系就會分崩離析,從而美國也必須以核威懾回應。而相比美國,中國的核武庫和洲際導彈能力仍然有限且規模遠小於美國,因此北京不會採取過激的核選項回應。

至於戰爭是否會變成曠日持久的低烈度持久戰,科爾比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一旦戰爭進入持久戰的階段,美國及盟友就可以像「修剪草坪」那樣從容應對,而北京方面的壓力會日益增大,只要渡海和佔領台灣的大城市/關鍵領土不成功,北京最終就會發現持久戰不可行而選擇暫停。

那麼,中美可以如何維持戰爭的「有限」呢?這雖然會很難——畢竟美中作為兩個超級大國,打起來很難有第三方裁判,但科爾比認為雙方可以考慮劃出一些「禁區」,比如警告不要攻擊某些區域範圍以外的部隊,僅針對涉及一線軍事行動的部隊開火等等,以此控制戰火不溢出,避免不必要的升級。

柯爾比的論述之二:美國為何願為台灣參戰?

既然在科爾比眼中,美國應該不惜風險為台灣和北京開戰,那麼台灣在他看來為何如此重要?其關鍵的利益是什麼?

市面上常見的說法中,有些人認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之處是地理要素,比如是扼守第一島鏈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又比如台灣海峽的國際海運功能;有些人認為是供應鏈的重要性——台積電和晶片產業;也有些認為是自由民主制度等等。但在科爾比看來,台灣對美國的最重要價值並不在此,而是在於,台灣是美國面對中國的「亞洲霸權」體系中的最脆弱一環,因此出於捍衛整個聯盟體系的角度,美國有必要武力保衛台灣。

科爾比首先將世界分為不同的區塊——亞洲、歐洲、美洲等等。他認為,雖然歐洲面臨俄羅斯威脅,但是歐盟自身是有強大經濟能力的實體,只是還沒有把經濟能力轉化為軍事能力,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也大不如前,所以就算沒有美國,歐洲也能獨自面對俄羅斯的威脅。

2025年5月6日,菲律賓佬沃,美國與菲律賓聯合軍事演習的反登陸實彈演習環節,美軍觀察標槍導彈擊中海上目標。這次演習的範圍延伸至菲律賓領海以外,直至有爭議的南海,還包括靠近台灣的菲律賓北部卡加延省,直接對抗中國廣泛的領土聲索。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但亞洲不同,科爾比認為,亞洲已經在全球經濟中佔據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誰控制了亞洲,誰其實就將控制世界。他想象中,美中兩國接下來要面對爭奪全球霸權的「馬拉松賽跑」,亞洲將是最關鍵的區域,因此,亞洲的霸權地位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但他又認為,因為亞洲和美國間隔一個太平洋,加上中國實力越來越強,因此單憑美國的力量,已經很難阻止中國逐漸獲得亞洲霸權,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美國牽頭,在亞洲鞏固一個聯盟或是「抵抗陣線」體系,他稱之為「反霸權聯盟」。在他的設想中,這一聯盟的核心成員包括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和澳洲,輔助成員包括越南和印度。

儘管如今被指責是對歐洲等地的同盟缺乏關注,但科爾比在書中提出的論述其實相當重視同盟關係。只不過他認為,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同時滿足那麼多全球盟友的需求,因此對盟友的支持必須有輕重緩急之分——對一些盟友失信帶來的危害大於對另外一些盟友失信,如何衡量對哪些盟友更不能失信,則取決於哪裏的盟友體系最關鍵——所以在他的理論中,美國可以失信於歐洲盟友,但不能失信於亞洲盟友,因為一旦亞洲的同盟鏈條分崩離析,中國的崛起就不可阻擋了。

可以說,科爾比的台灣重要性論述並不同於「疑美」與否的論述,也不在於美國是否和台灣共享某種價值體系,而是因為台灣在亞洲盟友體系中是軍事實力較弱,和中國大陸有歷史糾纏,容易被攻取的最脆弱一環,丟失台灣將導致美國的其他地區盟友看在眼裏,更不願意和美國合作對抗中國,從而讓美國在和中國的爭鬥中處於下風,這是科爾比看來不能接受的。畢竟在他看來,美國唯一的對手只有中國,只要能夠壓制中國,其他的國家對美軍來說都是隨時可以「回頭再收拾」的。

2022年8月4日,中國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地點之一福建平潭島,遊客觀看一架中國軍用直升機飛過。攝: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科爾比的論述之三:解放軍會直接登陸台灣?而非打封鎖戰?

相比許多分析人士,科爾比不太認為「灰色地帶」或「封鎖戰術」之類的手段會是北京對台的主要打法。相反,他認為站在北京的角度,直接武力攻擊台灣本島才是最符合戰略理性的做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的分析是,北京或許有各種「懲罰」的方式來逼迫台灣就範,比如攻取離島,比如封鎖台灣,又比如小規模武裝衝突等。這些手法看起來更容易,成本更低,也更不容易引致第三方干涉。但是他表示,如果北京的目的是讓台灣屈服,那麼這些手段的實際能力就都值得懷疑,比如,逐步升級壓力,可能會導致台灣內部的抵抗意志也逐漸加強,而假如封鎖下台灣依舊沒有屈服,那麼就將對世界傳遞出北京的意志遭遇了成功抵抗的信號,反而會令北京屆時騎虎難下。因此,他認為,對台灣採取直接武力攻取之外的策略是一種成本收益考量上並不經濟的做法。

相比之下,他認為快速的、大規模的武力攻略才是北京最合適的策略,或是說「最優解」。因為只要北京能夠快速改變現狀,比如佔領台灣最重要的土地,或者令台灣不再有反抗能力,就有機會讓美國及其盟友認為結果已經是既成事實無法扭轉,或者說扭轉的代價也太高,徒勞無益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推演,他也認為一旦北京對台動武,美國也不應該僅僅採取諸如制裁、封鎖之類的手法——理由也類似,他分析表示,這類手法一來效果有限,二來也會令美國的亞洲盟友覺得「原來美國還是更在乎自己安危而沒有那麼把盟友安全當回事」。因此在他眼中,為了盟友體系的穩定大局,和中國進行有限戰爭,將優於僅僅發動制裁或封鎖的間接衝突。

「拒止」的核心要點

總結科爾比的「拒止戰略」,我們可以看到以下要點:

首先是相比先前的很多幹涉理論,他不再要求改變中國,尤其是不要求政權和體制更迭,也不認為這方面的改變是可行的。對於軍事衝突的結果,他基本上是要求回到戰事爆發前的現狀,最低程度是類似南朝鮮那樣的「暫停戰爭」,或進一步讓北京失去對台灣的訴求即可,除此之外並不要求中國民主化之類的目標,並以此讓北京感到安全,令其可以在台海戰事失利的前提下並不感受到自身的生死存亡遭遇挑戰,以便接受停火。

2022年10月8日,中國北京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解放軍士兵走過一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肖像。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其次是他不主張主動攻擊中國,而是把美國及其「抵抗陣線」定位為防禦位置。不過,他也提出在一些時候誘導中國主動行動或者發起攻擊是策略上有價值的——中國主動攻擊並暴露弱點將有助於美國鞏固霸權。從這一角度說來,科爾比既可以說是試圖維持和平,也可以說是「好戰」的——他的確認為戰爭是一項可行的處理國際問題的手段。

再次是他極為強調戰爭的有限性——他表示美國需要從一開始和中國作戰的時候就思考如何為北京預留合理退出的空間。「一場有限的戰爭必須讓戰敗方有所收穫,否則戰敗方就沒有什麼理由結束衝突」。而這將涉及到非常謹慎的計算——哪些目標可以攻擊,哪些不行。這對其戰略將是重大挑戰,比如他也提到,如果要削弱北京一方的作戰能力,美國就必然要攻擊中國本土目標,但大規模攻擊本土目標則將很容易升級戰事,因此這些軍事行動必須有很細緻的考慮和節制、權衡。

最後是,拒止戰略下的美國和亞洲盟友之間的關係,不是完全像北約那樣的攻守同盟,而是某種有差別,層次的「各自努力」式的關係。

科爾比提到,在中美爆發戰爭的時刻,美國的「同盟國」不需要親自參與戰爭,只需要給予各種後勤和道義支持就可以——比如美國的戰機可以從菲律賓、日本等地的基地起飛攻擊解放軍,而這些國家並不親自參與對中國的戰爭。這樣這些國家既不用冒着被完全捲入戰爭的風險,也不必脫離和美國的同盟關係。

而印度、越南這樣有自身相對獨立性的國家,科爾比則認為沒有必要完全變為同盟國,否則美國反而承擔了不必要的協防義務。他指出這類國家和美國建立一種非同盟的準同盟關係,在他看來更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拒止」的理想,和又高又低的戰爭風險

如果在國防部次長任上,科爾比能真的推行他自己心心念唸的「拒止戰略」,對台海局勢和東亞的地緣政治,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可以想見的是,這套戰略對北京來說,其實是頗為頭疼且具有威懾力的。

在北京的戰略思維中,最好的形勢莫過於是特朗普政府出於「美國優先」和孤立主義,認為「台灣實在是不關美國的事」,又或者台灣的未來可以作為中美交易的一部分,再或者是北京認為「台獨」難以遏制或和平統一前景落空而要發起對台軍事攻勢時,美國會忌憚正面衝突而不會採取軍事介入的手段。

然而在科爾比的理論中,台灣對美國而言,是中美競爭中的關鍵一環和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有必要冒險為台灣和中國直接作戰。這就意味着,北京此前的很多預設和理想情景會有所變化,任何對台的軍事行動也都要預設美軍會介入,從而在短期內中美軍事實力仍有較大差距的前提下,科爾比的理論或許有較大可能遏制北京策劃中的對台攻勢——以當前執政者的穩妥風格,北京或許會期待到自己的軍事實力有更直接面對美軍的勝算時才會選擇動手,而這仍要更久的時間,而不是坊間傳言的2027年。

但是,儘管這一戰略短期來看有機會遏制戰爭的爆發,長遠來看也可能帶來更多的升級風險。

2023年6月6日,菲律賓巴丹省馬里韋萊斯海(Mariveles),準備與美國和日本進行聯合海上演習的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成員。攝:Veejay Villafranc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比如,科爾比的戰略前提,是中美之間的戰爭可以維持在有限的程度,有明確和可行的退出機制。但我們反過來想——一旦北京方面意識到美國大概率參戰,就有可能為了阻止美國參戰而採取更大規模壓上的手法,比如海軍採取更「進取」的戰略,把航母戰鬥群放在遠海「反拒止」,美國要想取勝,就要更大規模和中國的主力艦隊交手,雙方可能出現的是航母戰鬥群級別的損失,到那時,得知軍隊大量損失的任一國家的民衆,還能不能接受戰爭的有限規模?戰爭會不會就這樣騎虎難下地快速升級擴大?

又比如,科爾比預設北京在戰爭中將會是理性的行動者,會根據自身的利益選擇適可而止,並且更多將目光放在長遠的霸權地位上。然而,萬一北京的理性程度被高估了呢?又或者,一旦中國民族主義對台灣的戰事要求必勝的程度被低估了呢?須知,拒止戰略對雙方理性行為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

科爾比在書中提到了一些讓中國難以升級戰事的軟肋——比如中國的核打擊能力和美國相比不夠強,又比如中國難以打擊區域內美國利用的盟國基地等等。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如果進一步擴軍——比如大幅擴充核武庫,能讓美國更相信北京可能會升級衝突從而對軍事手段感到忌憚,那為什麼不這麼做呢?近來的諸多新聞都顯示,北京可能正在快速擴充核打擊能力,以減小和美軍的相關力量的差距。

中美繼續滑向戰爭?

儘管科爾比一再強調他的戰略是為了最終實現中美和平共存,但其對武裝衝突的預測和「以戰止戰」的構想,還是引起了是否會增加中美緊張態勢,或至少令中美進入軍備競賽的擔憂。

2023年,美國幾位學者撰寫的一系列短文討論了中國方面對「拒止戰略」的反應。其中,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主任Taylor Fravel就提出,拒止戰略忽略的一點是:美國需要對中國作出某種保證——即保證中國不會做美國不希望做的事情之後,美國也會給予安全等方面的回報。他認為,美中雙方正在因為認為彼此只關心軍事解決台海問題,而陷入軍備競賽的陷阱之中。

同樣參與討論的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Melanie Sisson更是認為,北京方面對美國的戰略感到失望,並認為美國現時只關注加強武力威懾北京,卻不在乎北京的考量——即一旦台灣宣布獨立美國是否會默認,這導致北京認為「美國反對台灣宣布獨立的情緒正在減弱」,並因此做最壞準備——包括快速擴張核武庫以減小中美在可能的核對峙下的差距。她認為一旦北京認定美國不會阻止台北(宣布獨立),中國就將顯著改變其心目中的得失邏輯——「很可能以一種危險的方式,與美國在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利益格格不入。」

值得留意的是,科爾比也參與了這一討論,並撰寫了一篇短文,他在其中表示,目前的情況中較為嚴峻的是,北京單方面認為華府為台灣及第一島鏈建立拒止防禦體系的意圖是「斷送其最終統一希望或嚴重削弱其未來增長和發展前景的風險。」

科爾比認為這導致局勢變得極為嚴重。因此他提出:美國需要一方面集中精力繼續「磨礪其強硬立場」,「增強對台灣拒止防禦能力的行動」,另一方面避免「那些激怒北京、卻武力發揮威懾作用的象徵性或政治性行動」。

從以上這些討論,或許也可以得出結論:將科爾比歸類為「親台」或「不親台」,又或者以「疑美」或者「不疑美」的視角來看待他的台海戰略,是無法概括他的戰略思維的。因為以上這些對立,並不是他考慮問題的方式。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