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端傳媒五週年

文化組主編:當恐懼閃落成形,讓我們和「我們」在一起

文化連結這件事,可以跨越各種線和牆,病毒和文件也都說了不算。

圖:端傳媒設計部

端傳媒文化組

刊登於 2020-08-11

#文化生活#文化議題#文化產業#端傳媒五週年

可有一種時空同時停滯,同時加速?2020做到了。風暴與裂隙,暗影重重,撬動槓桿的原點四面八方,我們卻坐在自己小小的茶杯旁 。和朋友們聊天,年輕時候的信條一些失效了,一些更困難了,我們卻得在異想時空中繼續生產動能、關係與話語。所有的影子,都像是自己的背影。

這是大隔離的時代,技術、地緣甚至身體語言,什麼都可以被切斷,文化作為一個「社區」,卻似乎在加速作用。那不是被區分為文學、影視、音樂、城市、藝術、生活的各個板塊,而是當你無法摘下口罩,無法跟對面產生好感的人握握手,無法給想念的人一個擁抱的時候,重新摸索出每個位置上結點的交互作用,重新用思想和眼神確認彼此。

許多跡象表明,文化連結這件事,可以跨越各種線和牆,病毒和文件也都說了不算,它屬於所有對文化生活有所想像和要求的人、所有貢獻其間的人 。它是我們在浪裡站不住的時候,可以觸到的鯨背。五年前,我和同事們聚來香港鰂魚涌海傍,嶄新的端傳媒編輯部,就是帶著讓華語讀者互相聽見與看見的心意。五年來,文化工業不斷轉型;文化價值被愈加點滴、緻密地捲入公共政治生活內部; 文字與聲音,重新變為我們口袋裡的硬幣,攥在手心來熟悉窘迫味道;又或拋之街頭,遮閃那些充滿恐懼的光線。

我們發現原來自己需要一再去面對最原始的恐懼,未來與未知的,也面對改寫的科技與道德。這恐懼在不同的文化領域落水成形,而我們渴望勾畫出它的形狀。它滲入串流、瘟疫以及可能的政治審查相夾擊的電影產業,我們就去講述這個產業的應對,然後看到一些文化社區運作相對良好的地方,不同世代如何想儘辦法互相救助,當創意不被壓制,生命就是值得的。我們也希望呈現事件初發生時的彈性,比如一場街頭、網絡的抗爭給文字帶來的困惑,這遠古而來的媒介,偏偏俱有每日新聞之外的穿透能力,我們讀到文字對一個城市靈魂的領悟

世界璀璨,陷落於斯,生活卻保留下來。大瘟疫隔絕身體,性愛約會方式有變化嗎?倒是網上流傳芬蘭距離,令大家會心一笑;也是在北歐,人們又重新興起擁抱樹木的潮流。要相信世上有一些心跳比我們的更隱秘,等待我們去聽一聽。瘟疫期間我們熟悉的名字那麼多出現於訃聞⋯⋯但有作者給我看她找到的香港農場出產的一把有機羅勒,她講述一種屬於「自己地方」的味道。曾有受訪者跟我們說,她會為香港的樹而流淚——那是從植物的角度來反觀沸騰人類。海的另一邊,卻是台灣野生種子的艱難保存戰。生活方式,就是尋找力量的連結,而力量,只能在屬於「自己」的最隱秘處吧。

在端做文化與生活有什麼不同嗎?幾年來我面對不同的人回答這個問題,答案越來越清晰,我們期待探索文化/生活方式與時代重大議題的最深連結。除以上產業狀況與生活風格的例子,也有文本的。譬如音樂,Black lives matter, 發聲有一千種方式;也請關注我們在8月15、16日連續推出的台港音樂連結專題;又如文學,作家法蘭岑告訴我們,「我想用寫作糾正世界的謬誤」。

恐懼與未知之下,產業、生活、文本、議題⋯⋯這些可不就是我們可以連結的文化社區? 親愛的讀者,無論世界怎變,我們要嘗試和「我們」在一起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