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可辛《醬園弄》滑鐵盧:60+香港導演在大陸面臨的集體困境

2025年,徐克、劉偉強、邱禮濤的作品都在大陸遭遇票房和口碑的滑鐵盧,這批北上香港導演面對大陸年輕觀眾顯示出相似的疲態
《醬園弄》電影劇照。
大陸 香港 風物 影視 文化現象

2025年6月21日,陳可辛最新電影《醬園弄·懸案》(以下簡稱《醬園弄》)正式在內地公映,據說這部電影有5億元人民幣的製作成本,動用了26位明星參與,吸引到「話題女王」章子怡擔任主演,從立項之初就一直備受關注,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最具有話題度的商業大片。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部電影首日票房就沒能突破一億元大關,上映不到一週甚至還被網友「罵」上了微博熱搜。有評論質疑這部電影隨意堆砌明星,甚至它將一整部電影分為上下兩部,都被視為「吃相難看」,就連此前給這部電影做出正面評價的一些媒體都連帶被網友指責。

以這部電影的投資體量來說,如果想要收回成本,電影的票房需要達到15億元。但截至目前,該片在專業預測平台的估算票房僅僅3.86億元,遠遠低於預期。更為糟糕的是,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僅有5.9,位居陳可辛職業生涯所有電影的最底部。

但當電影正式全國上映後,口碑急劇跌落,有人批評它敘事斷裂,有人認為討好女性觀衆,也有人認為男性導演根本不真的關心女性問題⋯⋯凡此種種,《醬園弄》陷入了口碑爭議和票房失敗的境地。

原想走海外路線

說起來,《醬園弄》這個項目可以說是一波三折。2019年,陳可辛完成網球運動員李娜的傳記片《獨自·上場》,但傳說該片遭遇了審查問題,不能上映。同年,他擔任監製和出品人的電影《少年的你》也因故退出了柏林電影節,並且進行了部分刪改。

李娜的傳記片《獨自·上場》(原名:《李娜》)上映時間未定。

此後,陳可辛一直沒有推出自己的新片,《獨自·上場》(原名《李娜》)上映的時間更是遙遙無期。2022年,陳可辛突然宣布成立一家全新制片公司泛亞洲製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旨在在亞洲地區進行一些跨地區的影視項目的製作,尤其是看重劇集的製作。這一年的釜山電影節,陳可辛公司宣布要推出20部左右的劇集,涵蓋懸疑、恐怖等類型,並在香港、台灣、泰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進行團隊合作,其中就包括《醬園弄》。

《醬園弄》的故事來源於民國的一起真實案件,1945年3月,在上海一個叫作醬園弄的地方,一個30歲左右的女性詹周氏肢解了她的丈夫,由於手段比較血腥和殘忍,案件在當時非常轟動。

一開始,輿論都是要求要嚴懲殺人者,但隨着夫妻關係的曝光,女性長期遭受家暴的事實被呈現,包括女作家蘇青在內的不少知識分子在報紙上為其辯護,加上時值二戰末期,日本即將投降,上海人心惶惶,這個案件竟然就被擱置下來。後來,詹周氏被國民政府法院判處15年刑期,又在1949年後的共產黨監獄繼續服刑,直到刑滿釋放,過上了平靜的生活。陳可辛後來說,他之所以想要拍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主題是自己感興趣的,那就是個體的命運往往不由自己所決定。

2024年11月21日,導演陳可辛出席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亞洲國際電影節,獲頒「2024年雪豹傑出電影成就獎」。攝:Greg Doherty/Getty Images for Asian World Film Festival

有趣的是,最初由於其可能涉及的暴力尺度,陳可辛將這部由章子怡主演的作品設定為一部在海外流媒體播出的5集迷你劇,而此舉一度被解讀為陳可辛背棄大陸市場的信號。但兩年之後,《醬園弄》卻是以一部中國大陸投資和上映的全明星陣容的電影亮相,其中緣由不得而知。

當然,從這部電影現有的製作規模和卡司來看,如此耗資巨大的項目,恐怕也只有大陸市場可以消化。為此,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期間,陳可辛和《醬園弄》劇組進行了盛大的宣傳活動,還率先在上海的一百多家影院進行點映,但當電影正式在全國上映後,口碑急劇跌落,有人批評這部電影敘事斷裂,有人認為它討好女性觀衆,也有人認為男性導演根本就不真的關心女性問題⋯⋯凡此種種,這部《醬園弄》陷入了口碑爭議和票房失敗的境地。

最成功的「北上」導演?

縱觀陳可辛的職業生涯,他對明星的依賴是一以貫之的。

在很多人眼中,陳可辛是「北上」的香港導演中最成功的,這裏不但是指他的電影在大陸獲得的票房和口碑,也指他的接地氣程度。他後來拍攝的《中國合夥人》(2013)《親愛的》(2014)《奪冠》(2020)等電影都是完全的大陸題材,看不出一點香港導演的痕跡。

《甜蜜蜜》復映版於2025年2月13日在中國上映。

陳可辛的父親是泰國華僑,還曾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過,這種背景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他後來的職業選擇。他在香港電影導演中不算風格突出的一位,早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黎明和張曼玉主演的《甜蜜蜜》(1996),講述的正好是兩個大陸人在香港奮鬥的故事。

19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漸漸式微,陳可辛開始尋求突破。他先是試圖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開始跨區域的合作,和韓國、泰國、日本等地的電影人合作,開發出諸如《晚娘》(2001)《三更》(2002、2004)等電影。2005年,陳可辛意識到大陸擁有巨大的市場,他以歌舞片《如果·愛》開啓了自己的北上之旅。

彼時的中國電影市場方興未艾,《英雄》(2002)帶起了一股全明星的大片熱潮還沒有散去,大陸的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香港的徐克、吳宇森等人都投身其中。《如果·愛》作為當時罕見的歌舞片,集中了大陸的周迅、香港的張學友、台灣的金城武和韓國的池珍熙等明星,雖然票房僅有3000萬,話題度和口碑還算不錯,也奠定了陳可辛在大陸發展的信心。

縱觀陳可辛的職業生涯,他對明星的依賴是一以貫之的,而明星的魅力也一定程度上回報了他。他最初在大陸拍攝的三部電影——《如果·愛》《投名狀》(2007)《武俠》(2011)以及監製的《十月圍城》(2009)都是全明星陣容。

《投名狀》電影劇照。

其中,《投名狀》耗資最大,足足花費了4000萬美元,陳可辛將其視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大挑戰。據傳,這部電影單支付給李連杰一人的片酬就近一個億,其目的是希望以他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可以將這部電影賣給全世界。

為了籌備這部大片,陳可辛動用了9位編劇,並說服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三位巨星加入,並且選擇了大陸的徐靜蕾搭配他們。他後來回憶,三大男星非常「難搞」,甚至無法坐在一起開劇本會。陳可辛的壓力大到一度向投資人辭職,所幸還是堅持了下來,這部電影還獲得了2億多元的票房,登頂全年票房冠軍。但即使如此,這樣巨量投資的電影,如果僅在華語地區銷售依然無法回本,《投名狀》賠了很多錢,也給陳可辛的事業蒙上了一些陰影。

2011年,陳可辛又推出了電影《武俠》,動用了甄子丹和湯唯主演,但這部電影票房口碑雙輸,陳可辛的事業一度受挫。

《中國合夥人》電影劇照。

「港味」電影被淘汰?

但是隨着大陸年輕一代的商業片導演漸漸成長,這種電影在2010年之後漸漸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陸現實題材的故事。

平心而論,這一時期的陳可辛的創作還是保留了比較強烈的「港味」,彼時他的電影和當時的大部分香港導演「北上」的創作相似,基本上採用香港男星搭配大陸女星,以奇觀和奇情作為電影的賣點。但是隨着大陸年輕一代的商業片導演漸漸成長,這種電影在2010年之後漸漸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陸現實題材的故事。

2013年,陳可辛痛定思痛,開始深入大陸生活的肌理進行電影創作,一改此前的華麗大片風格,選擇拍攝反映大陸生活的電影。他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都獲得了成功,尤其是《親愛的》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打拐」題材,還涉及幾個不同階層的家庭,陳可辛卻處理得一點都不隔膜,不但收穫了3億多票房,也獲得了觀衆的口碑認可。

到這個階段,陳可辛就在北京紮下了根,一心一意地深耕內地市場,他不但自己拍電影,還投資和開發電影,扶持年輕的電影人,製作了《七月與安生》(2016)《喜歡·你》(2017)《你好,之華》(2018)等影片。這些影片大部分都是中小成本的文藝愛情片,追求商業上的「以小搏大」。

據說,2017年前後,陳可辛就計劃籌備《醬園弄》這個故事,他找到作家蔣峰等幾個編劇,以蔣峰的小說《翻案》為底本改編了一個劇本,但後來他自己又叫停了計劃,理由就是當時的市場無法容納一部高額成本的文藝片。

《奪冠》電影劇照。

在《親愛的》之後,陳可辛接受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的委託,拍攝了以排球教練郎平為主角的電影《奪冠》,這部電影於2020年的「十一黃金期」檔期上映,獲得了8.36億元票房,似乎也意味着他向中國主旋律的再一次靠近。

陳可辛曾經短暫地在好萊塢發展,拍攝過一部《情書》,但這段經歷似乎並不愉快,他曾說:「好萊塢的體制非常沒有靈活性,想改一句台詞都非常麻煩。」而在大陸拍電影,電影審查是一個擺在桌面上的問題,陳可辛坦言自己並非沒有妥協,但是他認為還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通過的空間。他甚至說:「如果電影能夠最終通過審查並登上大熒幕,你一定會引以為豪,那麼所有的衝突、談判以及所有經歷過的尷尬場面都是值得的。」

但即使抱着這種樂觀的心態,陳可辛的電影《李娜》還是遲遲無法得到上映,即使它後來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並且改名為《獨自·上場》,即使李娜本人都已經「脫敏」,並且恢復了正常的商業活動……

此外,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電影業從高峰跌落,整個行業進入了漫長的「寒冬期」,2022年陳可辛宣布重回「泛亞」路線就顯得意味深長,當時甚至有不少電影媒體直接用「陳可辛『潤(run)』了」作為標題評價這件事,以至於陳可辛團隊不得不出來「闢謠」他們並沒有打算放棄大陸市場。再之後,就有了原本走海外流媒體路線的《醬園弄殺夫案》變為了一部院線龍標電影。

這是一部爛片嗎?

在個人表達和商業訴求間尋求平衡的「中間路線」,曾是一個時期電影的主流。但在如今趣味分衆的時代顯得不合時宜。《醬園弄》問題也在於此,電影在精良製作外,有一個看去複雜其實空洞的內核。

2024年5月,150分鐘版本的《醬園弄》在那年的戛納(康城,坎城)電影節上亮相。該片號稱動用了26位明星,不僅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章子怡,還有大陸票房擔當雷佳音、頂級流量明星易烊千璽⋯⋯可以想象,光是將他們組織在一起就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可以說是近年來大陸罕見的超級商業製作。

2024年5月25日,第 77 屆康城影展,導演陳可辛與演員章子怡、雷佳音、楊冪等出席《醬園弄》宣傳活動。攝:Stephane Cardinale - 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參加競賽單元,但是戛納還是給予了最高的禮遇,表示出對這部影片的重視。但是,比起高調的亮相,觀衆對這部電影的反饋卻相對負面,這些評價包括人物衆多、敘事混亂;不夠尊重女性;以及沒能滿足粉絲們對偶像的戲份期待⋯⋯頂着巨大的壓力,陳可辛團隊不得不重新剪輯了成片,最後因為篇幅的問題,宣布將這部電影分為上下兩部上映,其中上集定名《醬園弄·懸案》。

2025年6月,我在上海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那是晚上九點多的場次,市中心的一家影院座無虛席,幾百觀衆靜靜看完了這部電影。

坦率地說,這部電影絕對沒有後來的評價那樣差,甚至是一部製作很精良的電影,工業水平遠遠超過這幾年同檔期的大部分電影。從觀賞的角度來說,單是欣賞片中幾位明星的表演也算值回票價。然而想要集合一個全明星的班底,就意味着大大小小的明星都要有恰如其分的戲份。據悉,《醬園弄》最初是有拍劇集的想法,因此拍攝了特別多的素材,也是為什麼電影的時長要遠超一般院線電影。

進入2025年以來,除了春節期間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獲得了超過150億元的超高票房外,整個上半年的電影市場都不理想,大部分國產商業片都存在虧損。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上映一部三個小時左右的電影,商業上的風險是很大的。《醬園弄》面臨的困局是,分成上下兩集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電影可以收回成本,可是必然會折損電影的敘事與表達。

2025年6月14日,陳可辛亮相第 27 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盛典紅毯。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另外,陳可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上曾直接表達過,《醬園弄》的主題和《投名狀》是類似的,也是自己一直以來的母題,那就是命運往往不由個體掌握。可以想見,在《醬園弄》籌備、拍攝和上映的過程中,陳可辛也一定無數次地感受到某種無奈,因此他才會在電影節舉辦期間,再次放映《投名狀》。他表示,拍電影自我表達很重要,但是觀衆也很重要,這意味着他的電影永遠不是最能賣座的電影,但也不是完全的藝術片。

這種所謂的「中間路線」,在個人表達和商業訴求之間尋求平衡,曾經是一個時期電影的主流,在如今這個趣味分衆的時代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醬園弄》的問題也在於此,電影在精良的製作之外,有一個看上去複雜其實空洞的內核。

陳可辛將詹周氏(章子怡飾)的遭遇投放在宏大的時代潮流中,把女性建立個人主體性的過程和大時代變遷做了結合,想要突出個人在歷史中的無奈和無助。因此,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看到很多並不屬於案件本身的線索,比如日軍侵華情勢的岌岌可危以及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我甚至可以感覺到陳可辛拍攝這部電影的邏輯與《霸王別姬》類似,都是通過小人物命運去做某種對歷史政治的判斷。

香港導演:對大陸年輕觀眾失去判斷

他不斷安排不同的男性欺辱凌虐女主角,鏡頭不加節制的暴力,有在消費和剝削演員的感覺。這在舊時代港片(尤其三級片)中不罕見,但對年輕一代具有性別和權力意識的觀衆來說成為一種冒犯。

但是,陳可辛歸根到底不是一個走影展路線的藝術片導演,他很怕失去觀衆,巨大的投資也怕失去市場。在他的個人表達之外,他很希望能夠讓電影吸引更多的觀衆走入影院。他用超豪華的明星陣容是這個目的,以「女性主義」作為賣點,也是這個目的——可是,這兩點在這個時代卻最終反噬了他,不論他做什麼樣的努力,他都必須承認他已經對大陸的年輕觀衆失去了判斷。

《醬園弄》電影劇照。

首先,全明星陣容已經不見得是吸引觀衆的制勝法寶,某種程度上今天已經沒有一呼百應的明星了。狂熱的粉絲對非偶像的明星往往存在排斥的態度,尤其是當兩個定位差不多的明星出現在一部電影中,極有可能出現粉絲「互撕」的情況。《醬園弄》上映後,同為「85花」的楊冪和趙麗穎的粉絲就出現了這種現象,當粉絲對偶像在片中表現不滿意的時候,極有可能遷怒電影,在網絡上打差評。

此外,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She's Got No Name」,意思可以說是很直白了,詹周氏在漫長的審訊中甚至沒有姓名,而是被冠以夫姓,這應該是一部關注和揭示女性命運的電影,部分觀衆也是抱着這樣的期待去看的。但陳可辛真正的用意並不在此,甚至女性受難的場景反而成為他刺激觀衆的某種視覺機制。

他不斷地安排不同的男性欺辱凌虐女主角,鏡頭是不加節制的暴力,有種在消費和剝削演員的感覺。這種橋段的設置在舊時代的港片(尤其是三級片)中並不罕見,但對於年輕一代具有性別和權力意識的觀衆來說,不再能夠刺激快感,而是一種冒犯。

超豪華的明星陣容和以「女性主義」作為賣點,這兩點在這時代,卻最終反噬了陳可辛,不論他做什麼樣的努力,都必須承認他已經對大陸的年輕觀衆失去了判斷。

甚至,《醬園弄》的失敗並非香港北上導演創作中的孤例,僅在2025年,徐克的《射鵰英雄傳之俠之大者》、劉偉強的《水餃皇后》、邱禮濤的《獵金·遊戲》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鐵盧。儘管這些電影的故事和類型截然不同,但它們顯示出的疲態卻都是相似的。可以感覺到,這幾位導演依然想要迎合今天年輕觀衆的審美,但都因為把握不準失去了水準。

2025年6月15日,《醬園弄》在中國上映。攝: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其中,徐克先要利用金庸的IP和流量明星肖戰,講述一個民族大義的故事,但是卻忽略了劇本本身的單薄;《水餃皇后》是所謂的「大女主」敘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可內核卻扁平和保守,像是一齣主旋律女性讚歌;而《獵金·遊戲》硬要和年輕人就業難,階級固化扯上關係,但劇情卻浮誇做作,沒有新意⋯⋯

在資本和審查的雙重壓力下,在年輕一代的口味變化中,這群60+的香港北上導演面臨着集體的困境。也難怪陳可辛會在《醬園弄》上映前後一再想起當年的《投名狀》,在那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野心之作是可以被鼓勵的,哪怕它可能是失敗的作品。而今天,哪怕是功成名就的導演,也常有「如履薄冰」(《投名狀》中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的一句台詞)的感覺。何況,電影中的三位主演從結拜兄弟到最後分崩離析,也像極了當年一群北上的香港導演。

叛逆者如杜琪峰(痛罵審查),歸順者如劉偉強(拍攝主旋律電影),努力平衡如陳可辛,放棄電影如王晶(做自媒體)、爾冬升(做綜藝)⋯⋯凡此種種,《醬園弄》讓人心情複雜,也許這部電影的失敗,真的意味着香港導演北上時代的落幕。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